漫谈京剧《取成都》
《取成都》之于《石伏岩》
《取成都》作为一处冷门戏,绝响已久,它是汪派的代表作,汪桂芬,汪桂芬擅演此剧。汪运用独特的“炸弹腔”,苍凉劲健,在大量的【西皮】唱腔,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可能不少人知道,这出近百年的老派戏,还有个名字叫《石伏岩》,那么为什么叫《石伏岩》呢?
《石伏岩》取自《三国演义》第65回。我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并没有找到相关地名,因此为地名的可能性极小;石与岩均为矿物集合的石头,刘备与刘 也是汉作同宗,成都为山城,因而岩代指刘璋,石代表刘备。岩石表示坚韧,两个刘氏集团,一强降伏另一强,拿下山城,故名《石伏岩》。
谈人物行头
刘璋头带草王盔,身穿绿蟒袍,颇有山大王气概。那为什么刘璋身穿绿袍,而不是黄袍呢?京朝派以为刘璋不是皇帝不应着黄袍,而京剧的的行头里,黄袍后是红袍,红袍后是绿袍,而刘备接替刘璋前,就是身着红袍,也就是寓意着刘璋逊于刘备,因此身着绿袍。而笔者认为刘璋身着绿袍似是而非,以《刺王僚》为例,姬僚身着黄袍,姬光身穿红袍欲弑君上位,因此非黄袍不可。由此可见,刘璋应穿黄袍。
扁平人物
《小说面面观》中提到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扁平人物在17世纪被称为“谐趣人物”,有时也被称为类型化人物或漫画式人物。扁平人物是单面的,人物性格会单一些,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其他的性格基本不会呈现。
而京剧中,扁平人物无处不在,也成了京剧一大特点,在这出戏中,为增加矛盾,因此,人物性格分明。刘备虚伪,刘璋爱民而懦弱,诸葛亮态度强硬怂恿刘备顺势入主成都。这种人物性格化的戏剧方法已是司空见惯,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