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工具 ping、traceroute 的使用方法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
-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中心计算机。
-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多个主机通过通信子网互联,形成了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
-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的协议。
-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以 Internet 为代表,高速、智能、全球化,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
-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组成
- 概念: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 分类: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等;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
- 组成:从物理组成看,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等;从逻辑功能看,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
电路交换、存储转发包交换的概念及其特点
- 电路交换: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信链路,通信过程分为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特点是通信前需建立连接,通信过程中独占线路,实时性好但线路利用率低。
- 存储转发包交换:把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等信息,交换机或路由器接收数据包后先存储,再根据目的地址转发。特点是线路利用率高,可动态分配带宽,但存在一定的传输延迟。
-
网络协议、层次、接口等概念
-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要素组成。
- 层次:将网络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同时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各层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
- 接口:同一节点内相邻两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规定了下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和上层对下层的调用方式。
-
OSI、TCP/IP 体系结构及其各层功能
- OSI 体系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实现相邻节点间数据帧的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数据传输;会话层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表示层进行数据的转换、加密和解密等;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
- TCP/IP 体系结构:分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网络接口层负责与物理网络的连接;网际层主要使用 IP 协议进行数据包的寻址和路由;传输层有 TCP 和 UDP 协议,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应用层包含 HTTP、FTP、SMTP 等各种应用层协议。
2. 物理层
-
物理层与物理协议的基本概念
- 物理层:在通信线路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处理物理介质上的信号传输。
- 物理协议:规定了物理层的电气、机械、功能和过程特性,如 EIA RS - 232C 等标准。
-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 包括信源、信宿、信道、信号、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概念。
-
传输介质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 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价格便宜,抗干扰能力一般,常用于局域网;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较强,曾用于有线电视网络等;光纤传输速率高、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但成本较高,常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速网络。
- 无线传输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等,具有安装便捷、可移动等特点,但传输易受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