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K个不同的簇。该算法通过最小化每个数据点与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来确定最佳的簇划分。下面将详细介绍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Python代码实现。

基本思想

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其中每个数据点都属于与其最近的簇中心。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更新簇中心的位置,并重新分配数据点,直到达到收敛状态。简单来说,K均值聚类算法通过找到最佳的簇中心来划分数据集。

原理

  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初始中心点作为簇中心。
  2. 分配: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离它最近的簇中心。
  3. 更新:根据当前的簇分配情况,更新每个簇的中心位置。
  4. 重复: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终止条件(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簇中心不再变化)。

K均值聚类算法通常使用欧氏距离来度量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在分配步骤中,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簇中心。在更新步骤中,计算每个簇的新中心,即该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Python代码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K均值聚类算法的Python代码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 定义K均值聚类算法函数
def kmeans(X, K, max_iterations):
    # 随机初始化K个簇中心
    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range(len(X)), K,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max_iterations):
        # 分配步骤:计算每个样本到各个簇中心的距离,并分配到最近的簇
        distances = np.sqrt(((X - centroids[:, np.newaxis]) ** 2).sum(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0)

        # 更新步骤:更新簇中心位置为每个簇中样本的均值
        new_centroids = np.array([X[labels == k].mean(axis=0) for k in range(K)])

        # 如果簇中心不再变化,停止迭代
        if np.array_equal(centroids, new_centroids):
            break

        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return centroids, labels

# 生成样本数据
np.random.seed(0)
X = np.random.rand(100, 2)

# 调用K均值聚类算法
K = 3
max_iterations = 100
centroids, labels = kmeans(X, K, max_iterations)

# 打印结果
print("簇中心:")
print(centroids)
print("簇标签:")
print(labels)

总结

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通过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来实现数据的聚类。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不断更新簇中心的位置,并根据距离最近的簇中心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簇中。在实际应用中,K值的选择和初始簇中心的设置对聚类结果有重要影响。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的其他方面,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等,也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我按照如下图所示的学习路线为大家整理了100多G的学习资源,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学习的所有内容,包括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新顶会论文合集和丰富详细的项目实战资料,可以帮助你入门和进阶。

链接: 人工智能交流群【最新顶会与项目实战】(点击跳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RRRRoyal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