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工程化

工程化介绍

定义

“工程化” 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工具,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想。

它主要关注于解决软件开发各环节中存在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典型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 为兼容老平台而不得不使用老的开发技术

  • 存在许多重复手工操作(如编译打包、刷新界面看效果、运行测试、上传部署等)

  • 团队开发人员的代码风格五花八门

  • 前端等后端给接口@

  • ......等等

诸如以上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开发效率、及产品质量的低下,最终导致开发成本的上升。

做法

凡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手段,都属于工程化范畴!比如:

  •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 目前最流行的工程化思路: 将一切具有重复性的工作都自动化!

前端工程化介绍

工程化的思想同时适用于前端和后端,因此 “前端工程化” 其实就是工程化思想在前端开发中的运用。

一切能 提升前端的开发、测试、部署效率的方法,都属于前端工程化的范畴。

前端开发各阶段中,可通过工程化改进的点:

前端工程化实施前后的改变:

实施前实施后
花费较多时间纯手工搭建新项目一条命令即可创建新项目
为浏览器兼容性考虑而使用老版本 JS 语法尽情享受最新版 JS 的语法特性
在 HTML 中使用 <link><script> 引用 css、js 文件;没有模块机制、或只有简陋的模块机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冲突使用 js、css 模块化机制,不用担心代码冲突问题
每次改完代码都要手动刷新页面来查看最新效果改完代码即刻能在多种浏览器上看到最新效果
不同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风格迥异通过代码检查工具来统一代码格式,降低潜在问题、提高代码质量
代码发布时不做文件合并和压缩等优化根据不同环境进行打包、压缩优化、添加文件版本、并生成协助调试的 SourceMaps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工程化能带来的好处,其实远比这些更多。

前端工程化工具

了解前端实现工程化时的主要工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依赖的软件工具

在前端的工程化工作中,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项目中的各种文件资源进行自动转换处理。

该工作可借助市面上的相关工具来完成:

热门工具 Gulp 和 Webpack 简介

Gulp

  • 自身定位:任务执行器,聚焦于“任务”的执行

  • 使用风格:编程式(以编写 js 代码的方式,描述出流水线式的任务执行流程)

  • 具备优点:控制力强、使用灵活

const { series, parallel } = require('gulp');
//series串行任务  parallel并行任务
// 任务:清理文件
function clean(cb) {
  cb();
}

// 任务:处理 less/sass 文件
function cssTranspile(cb) {
  cb();
}

// 任务:压缩 css
function cssMinify(cb) {
  cb();
}

// 任务:es6 转 es5
function jsTranspile(cb) {
  cb();
}

// 任务:js 合并
function jsBundle(cb) {
  cb();
}

//任务:js 压缩
function jsMinify(cb) {
  cb();
}

// 任务:代码发布
function publish(cb) {
  cb();
}

// 执行顺序  按照先后顺序执行 series串行执行
exports.build = series(
  // 1. 先执行 clean
  clean,
  // 2. 再并行执行 css 和 js 的转换处理
  parallel(  //  css转化和js转换、合并同步进行 parallel并行任务
    cssTranspile,
    series(jsTranspile, jsBundle)
  ),
  // 3. 在并行执行 css 和 js 的压缩处理
  parallel(cssMinify, jsMinify),
  // 4. 最后执行发布
  publish
);

Webpack

  • 自身定位:资源打包器,聚焦于对“资源”的转换处理(即将一种文件变为另一种文件)

  • 使用风格:声明式(以编写 js 对象的形式来描述对某种资源的处理方法)

  • 具备优点:使用简洁方便、社区庞大、插件众多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module.exports = {
  // 环境模式:开发环境
  mode: 'development',

  // 入口配置
  entry: './src/index.js',

  // 输出配置  打包后的结果目录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打包后生成的结果目录dist
    filename: 'bundle.js'  //打包后生成的目标文件名
  },

  // 模块处理配置
  module: {
    rules: [
      // 处理 css 和 less 文件
      {
        test: /\.(css|less)$/,
        use: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less-loader']
      },

      // 处理静态文件
      {
        test: /\.(png|jpe?g|gif|svg|eot|ttf|woff|woff2)$/i,
        type: "asset", //aset是webpack内置的处理器
      },

      // 处理 js 文件
      {
        test: /\.m?js$/,
        exclude: /(node_modules|bower_components)/,
        use: {
          loader: 'babel-loader',
          options: {
            presets: ['@babel/preset-env'],
            plugins: ['@babel/plugin-transform-runtime']
          }
        }
      }
    ]
  },

  // 插件
  plugins: [
    // 压缩 css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
}

Webpack 进阶介绍

进一步了解目前用于前端工程化的最热门工具:webpack

官方对 webpack 的定位是: 模块打包器(module bundler),它将项目中依赖的各种文件视作 “模块” 来进行打包处理。

该打包处理工作主要涉及:

  • 创建、删除文件

  • 复制、移动文件

  • 修改、转换文件(是 webpack 的核心功能)

当然,webpack 也可用于非文件处理性质的任务。

webpack 进行文件转换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1. 读取原文件的内容

  2. 将读取的内容组织成 js 形式的 “webpack 模块”,并记录模块间的依赖关系

  3. 对 “webpack 模块” 的内容做进一步加工处理

  4. 对加工后的内容封装定型,封装后就不再允许修改

  5. 输出这些内容到目标文件(chunk)

webpack 依靠什么完成这些文件处理工作?

两帮兄弟:资源加载器(loader)、插件(plugin)。

1.资源加载器

负责对文件内容进行转换、加工处理。

要点:webpack 默认只认识 js、json 文件,其他格式的文件,一律都需要资源加载器来进行识别和处理。

场景举例:

  • LESS 转 CSS

  • ES6 转 ES5

2.插件

负责监听打包的过程,一旦到达某个环节,就会触发特定事件(即生命周期),执行指定的处理逻辑。

场景举例:

  • 在执行打包前,先删除上一次打包所生成的文件

  • 在打包完成后,将所有文件都上传到某台服务器

3.每个文件都可经由一个或多个 loader 和 plugin 的处理

每个 loader 和 plugin 的功能都保持单一,保证它们的可复用性,当要完成复杂处理时可组合使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