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Ethernet)是**局域网(LAN)**中最主流的通信技术标准,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帧传输。以下是其核心知识点:
一、以太网基础
- 定义:
- 由 IEEE 802.3 标准定义,涵盖 物理层(电缆、接口) 和 数据链路层(帧格式、MAC协议)。
- 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
- 核心特性:
- 广播域: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共享通信介质。
- CSMA/CD(早期):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用于半双工模式)。
- 全双工模式(现代):交换机支持同时收发,无需冲突检测。
- MAC地址:
- 每个网卡的唯一标识,6字节(48位),格式如 00:1A:2B:3C:4D:5E。
- 前三字节为厂商标识(OUI),后三字节由厂商分配。
二、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传输单元,结构如下:
字段 | 长度(字节) | 说明 |
前导码 | 7 | 用于同步时钟(10101010...)。 |
帧起始定界符 | 1 | 标识帧开始(10101011)。 |
目的MAC地址 | 6 | 目标设备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 | 6 | 发送设备的MAC地址。 |
类型/长度 | 2 | 上层协议类型(如 IPv4: 0x0800,ARP: 0x0806)或数据长度。 |
数据(Payload) | 46-1500 | 传输的有效载荷(如 IP 数据包)。 |
FCS | 4 | 帧校验序列(CRC校验),检测传输错误。 |
三、以太网的类型与速率
标准 | 传输速率 | 传输介质 | 最大距离 | 特点 |
10BASE-T | 10 Mbps | 双绞线(Cat3) | 100米 | 早期标准,已淘汰。 |
100BASE-TX | 100 Mbps | 双绞线(Cat5) | 100米 | 快速以太网,广泛应用。 |
1000BASE-T | 1 Gbps | 双绞线(Cat5e及以上) | 100米 | 千兆以太网,支持全双工。 |
10GBASE-T | 10 Gbps | 双绞线(Cat6a) | 100米 | 万兆以太网,用于数据中心。 |
1000BASE-SX | 1 Gbps | 多模光纤 | 550米 | 短波长光纤传输。 |
10GBASE-LR | 10 Gbps | 单模光纤 | 10公里 | 长距离光纤传输。 |
四、关键技术与概念
- CSMA/CD(冲突检测):
- 工作流程: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 空闲则发送数据 → 发送时持续检测冲突 → 若冲突则停止发送,随机等待后重试。
- 适用场景:半双工模式(如传统集线器环境)。
- 交换机(Switch):
- 作用:基于 MAC 地址转发数据帧,分割冲突域,支持全双工通信。
- MAC地址表:记录端口与 MAC 地址的映射关系,实现精准转发。
- VLAN(虚拟局域网):
- 功能:通过逻辑划分将物理网络分割为多个虚拟网络,隔离广播域。
- 实现方式:基于端口、MAC地址或协议类型划分。
- MTU(最大传输单元):
- 以太网默认 MTU 为 1500字节(Payload部分),超过则需分片。
- 生成树协议(STP):
- 目的:防止网络环路,确保冗余路径中仅一条活跃。
- 协议:IEEE 802.1D,通过选举根桥和阻塞冗余端口实现。
五、以太网与其他技术的对比
技术 | 应用场景 | 特点 | 与以太网的关系 |
Wi-Fi | 无线局域网(WLAN) | 基于 IEEE 802.11,无线传输。 | 以太网用于有线,Wi-Fi 用于无线。 |
Token Ring | 旧式局域网 | 令牌传递避免冲突,已被以太网取代。 | 以太网更简单、成本更低。 |
FDDI | 光纤骨干网 | 双环拓扑,高可靠性,用于早期企业网络。 | 以太网通过光纤版本(如 10GBASE)替代。 |
六、实际应用问题
- 如何排查网络不通?
- 检查物理连接(网线、接口)。
- 确认 MAC 地址表(交换机)和 ARP 表(路由器)。
- 使用抓包工具(如 Wireshark)分析帧传输。
- 如何提升以太网性能?
- 升级到千兆/万兆以太网。
- 使用全双工模式,避免冲突。
- 划分 VLAN 减少广播域大小。
七、总结
- 以太网是局域网的基石,通过标准化帧格式和MAC协议实现高效通信。
- 核心价值:低成本、高兼容性、可扩展性强。
- 学习重点:帧结构、CSMA/CD、交换机原理、VLAN与S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