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长,而且持续更新,建议收藏起来,慢慢读! Java 高并发 发烧友社群:疯狂创客圈(总入口) 奉上以下珍贵的学习资源:
- 免费赠送 经典图书 : 极致经典 + 社群大片好评 《 Java 高并发 三部曲 》 面试必备 + 大厂必备 + 涨薪必备
- 免费赠送 经典图书 : 《Netty Zookeeper Redis 高并发实战》 面试必备 + 大厂必备 +涨薪必备 (加尼恩领取)
- 免费赠送 经典图书 : 《SpringCloud、Nginx高并发核心编程》 面试必备 + 大厂必备 + 涨薪必备 (加尼恩领取)
- 免费赠送 资源宝库: Java 必备 百度网盘资源大合集 价值>10000元 (加尼恩领取)
推荐:入大厂 、做架构、大力提升Java 内功 的 精彩博文
入大厂 、做架构、大力提升Java 内功 必备的精彩博文
2021 秋招涨薪1W + 必备的精彩博文
3: Redis与MySQL双写一致性如何保证? (面试必备)
4: 面试必备:秒杀超卖 解决方案 (史上最全)
Java 面试题 30个专题 , 史上最全 , 面试必刷
阿里、京东、美团… 随意挑、横着走!!!
29、多线程面试题(史上最全)
更多专题, 请参见【 疯狂创客圈 高并发 总目录 】
SpringCloud 精彩博文
更多专题, 请参见【 疯狂创客圈 高并发 总目录 】
一道问过无数次的面试题
现在Java面试,分布式系统、分布式事务几乎是标配。而分布式系统、分布式事务本身比较复杂,大家学起来也非常头疼。
面试题:分布式事务了解吗?你们是如何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的? (标准答案:见末尾)
友情提示:
看完此文,在分布式事务这块,基本可以做到吊打面试官了。
一图解读分布式事务
首先奉上一张全网最为牛逼的图,给大家做个总览:
名词解释
- 事务:事务是由一组操作构成的可靠的独立的工作单元,事务具备ACID的特性,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 本地事务:当事务由资源管理器本地管理时被称作本地事务。本地事务的优点就是支持严格的ACID特性,高效,可靠,状态可以只在资源管理器中维护,而且应用编程模型简单。但是本地事务不具备分布式事务的处理能力,隔离的最小单位受限于资源管理器。
- 全局事务:当事务由全局事务管理器进行全局管理时成为全局事务,事务管理器负责管理全局的事务状态和参与的资源,协同资源的一致提交回滚。
- TX协议:应用或者应用服务器与事务管理器的接口。
- XA协议:全局事务管理器与资源管理器的接口。XA是由X/Open组织提出的分布式事务规范。该规范主要定义了全局事务管理器和局部资源管理器之间的接口。主流的数据库产品都实现了XA接口。XA接口是一个双向的系统接口,在事务管理器以及多个资源管理器之间作为通信桥梁。之所以需要XA是因为在分布式系统中从理论上讲两台机器是无法达到一致性状态的,因此引入一个单点进行协调。由全局事务管理器管理和协调的事务可以跨越多个资源和进程。全局事务管理器一般使用XA二阶段协议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 AP:应用程序,可以理解为使用DTP(Data Tools Platform)的程序。
- RM:资源管理器,这里可以是一个DBMS或者消息服务器管理系统,应用程序通过资源管理器对资源进行控制,资源必须实现XA定义的接口。资源管理器负责控制和管理实际的资源。
- TM:事务管理器,负责协调和管理事务,提供给AP编程接口以及管理资源管理器。事务管理器控制着全局事务,管理事务的生命周期,并且协调资源。
- 两阶段提交协议:XA用于在全局事务中协调多个资源的机制。TM和RM之间采取两阶段提交的方案来解决一致性问题。两节点提交需要一个协调者(TM)来掌控所有参与者(RM)节点的操作结果并且指引这些节点是否需要最终提交。两阶段提交的局限在于协议成本,准备阶段的持久成本,全局事务状态的持久成本,潜在故障点多带来的脆弱性,准备后,提交前的故障引发一系列隔离与恢复难题。
- BASE理论:BA指的是基本业务可用性,支持分区失败,S表示柔性状态,也就是允许短时间内不同步,E表示最终一致性,数据最终是一致的,但是实时是不一致的。原子性和持久性必须从根本上保障,为了可用性、性能和服务降级的需要,只有降低一致性和隔离性的要求。
- CAP定理:对于共享数据系统,最多只能同时拥有CAP其中的两个,任意两个都有其适应的场景,真是的业务系统中通常是ACID与CAP的混合体。分布式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满足业务需求,而不是追求高度抽象,绝对的系统特性。C表示一致性,也就是所有用户看到的数据是一样的。A表示可用性,是指总能找到一个可用的数据副本。P表示分区容错性,能够容忍网络中断等故障。
分布式事务与分布式锁的区别:
分布式锁解决的是分布式资源抢占的问题;分布式事务和本地事务是解决流程化提交问题。
事务简介
事务(Transaction)是操作数据库中某个数据项的一个程序执行单元(unit)。
事务应该具有4个属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这四个属性通常称为ACID特性。
事务的四个特征:
1、Atomic原子性
事务必须是一个原子的操作序列单元,事务中包含的各项操作在一次执行过程中,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不执行,任何一项失败,整个事务回滚,只有全部都执行成功,整个事务才算成功。
2、Consistency一致性
事务的执行不能破坏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事务在执行之前和之后,数据库都必须处于一致性状态。
3、Isolation隔离性
在并发环境中,并发的事务是相互隔离的,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不同的事务并发操纵相同的数据时,每个事务都有各自完整的数据空间,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相互干扰。
SQL中的4个事务隔离级别:
(1)读未提交
允许脏读。如果一个事务正在处理某一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更新,但同时尚未完成事务,因此事务没有提交,与此同时,允许另一个事务也能够访问该数据。例如A将变量n从0累加到10才提交事务,此时B可能读到n变量从0到10之间的所有中间值。
(2)读已提交
允许不可重复读。只允许读到已经提交的数据。即事务A在将n从0累加到10的过程中,B无法看到n的中间值,之中只能看到10。同时有事务C进行从10到20的累加,此时B在同一个事务内再次读时,读到的是20。
(3)可重复读
允许幻读。保证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个数据时,其值都和事务开始时刻时是一致的。禁止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即同样的事务操作,在前后两个时间段内执行对同一个数据项的读取,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保证B在同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n的值,读到的都是初始值0。幻读,就是不同事务,读到的n的数据可能是0,可能10,可能是20
(4)串行化
最严格的事务,要求所有事务被串行执行,不能并发执行。
如果不对事务进行并发控制,我们看看数据库并发操作是会有那些异常情形
- (1)一类丢失更新:两个事物读同一数据,一个修改字段1,一个修改字段2,后提交的恢复了先提交修改的字段。
- (2)二类丢失更新:两个事物读同一数据,都修改同一字段,后提交的覆盖了先提交的修改。
- (3)脏读:读到了未提交的值,万一该事物回滚,则产生脏读。
- (4)不可重复读:两个查询之间,被另外一个事务修改了数据的内容,产生内容的不一致。
- (5)幻读:两个查询之间,被另外一个事务插入或删除了记录,产生结果集的不一致。
4、Durability持久性
持久性(durability):持久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对应数据的状态变更就应该是永久性的。
即使发生系统崩溃或机器宕机,只要数据库能够重新启动,那么一定能够将其恢复到事务成功结束时的状态。
比方说:一个人买东西的时候需要记录在账本上,即使老板忘记了那也有据可查。
MySQL的本地事务实现方案
大多数场景下,我们的应用都只需要操作单一的数据库,这种情况下的事务称之为本地事务(Local Transaction)。本地事务的ACID特性是数据库直接提供支持。
了解过MySQL事务的同学,就会知道,为了达成本地事务,MySQL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回滚日志,重做日志,MVCC,读写锁等。
MySQL数据库的事务实现原理
以MySQL 的InnoDB (InnoDB 是 MySQL 的一个存储引擎)为例,介绍一下单一数据库的事务实现原理。
InnoDB 是通过 日志和锁 来保证的事务的 ACID特性,具体如下:
(1)通过数据库锁的机制,保障事务的隔离性;
(2)通过 Redo Log(重做日志)来,保障事务的持久性;
(3)通过 Undo Log (撤销日志)来,保障事务的原子性;
(4)通过 Undo Log (撤销日志)来,保障事务的一致性;
Undo Log 如何保障事务的原子性呢?
具体的方式为:在操作任何数据之前,首先将数据备份到一个地方(这个存储数据备份的地方称为 Undo Log),然后进行数据的修改。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用户执行了 Rollback 语句,系统可以利用 Undo Log 中的备份将数据恢复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
Redo Log如何保障事务的持久性呢?
具体的方式为:Redo Log 记录的是新数据的备份(和 Undo Log 相反)。在事务提交前,只要将 Redo Log 持久化即可,不需要将数据持久化。当系统崩溃时,虽然数据没有持久化,但是 Redo Log 已经持久化。系统可以根据 Redo Log 的内容,将所有数据恢复到崩溃之前的状态。
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在多个事务并发操作时,数据库中会出现下面三种问题: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脏读(Dirty Read)
事务A读到了事务B还未提交的数据:
事务A读取的数据,事务B对该数据进行修改还未提交数据之前,事务A再次读取数据会读到事务B已经修改后的数据,如果此时事务B进行回滚或再次修改该数据然后提交,事务A读到的数据就是脏数据,这个情况被称为脏读(Dirty Read)。
幻读(Phantom Read)
事务A进行范围查询时,事务B中新增了满足该范围条件的记录,当事务A再次按该条件进行范围查询,会查到在事务B中提交的新的满足条件的记录(幻行 Phantom Row)。
不可重复读(Unrepeatable Read**)**
事务A在读取某些数据后,再次读取该数据,发现读出的该数据已经在事务B中发生了变更或删除。
幻读和不可重复度的区别:
- 幻读:在同一事务中,相同条件下,两次查询出来的 记录数 不一样;
- 不可重复读:在同一事务中,相同条件下,两次查询出来的 数据 不一样;
事务的隔离级别
为了解决数据库中事务并发所产生的问题,在标准SQL规范中,定义了四种事务隔离级别,每一种级别都规定了一个事务中所做的修改,哪些在事务内和事务间是可见的,哪些是不可见的。
低级别的隔离级一般支持更高的并发处理,并拥有更低的系统开销。
MySQL事务隔离级别: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0/en/innodb-transaction-isolation-levels.html
通过修改MySQL系统参数来控制事务的隔离级别,在MySQL8中该参数为 transaction_isolation ,在MySQL5中该参数为 tx_isolation :
MySQL8:
-- 查看系统隔离级别:
SELECT @@global.transaction_isolation;
-- 查看当前会话隔离级别
SELECT @@transaction_isolation;
-- 设置当前会话事务隔离级别
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SERIALIZABLE;
-- 设置全局事务隔离级别
SET GLOBAL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AD UNCOMMITTED;
事务的四个隔离级别:
-
未提交读(READ UNCOMMITTED):所有事务都可以看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修改。一般很少使用;
-
提交读(READ COMMITTED):Oracle默认隔离级别,事务之间只能看到彼此已提交的变更修改;
-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MySQL默认隔离级别,同一事务中的多次查询会看到相同的数据行;可以解决不可重复读,但可能出现幻读;
-
可串行化(SERIALIZABLE):最高的隔离级别,事务串行的执行,前一个事务执行完,后面的事务会执行。读取每条数据都会加锁,会导致大量的超时和锁争用问题;
问:如何保证 REPEATABLE READ 级别绝对不产生幻读?
答:在SQL中加入 for update (排他锁) 或 lock in share mode (共享锁)语句实现。就是锁住了可能造成幻读的数据,阻止数据的写入操作。
分布式事务的基本概念
分布式环境的事务复杂性
当本地事务要扩展到分布式时,它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
存储端的多样性。
首先就是存储端的多样性。本地事务的情况下,所有数据都会落到同一个DB中,但是,在分布式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数据可能要落到多个DB,或者还会落到Redis,落到MQ等中。
存储端多样性, 如下图所示:
事务链路的延展性
本地事务的情况下,通常所有事务相关的业务操作,会被我们封装到一个Service方法中。而在分布式的情况下,请求链路被延展,拉长,一个操作会被拆分成多个服务,它们呈现线状或网状,依靠网络通信构建成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无疑变得更复杂。
事务链路延展性, 如下图所示:
基于上述两个复杂性,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分布式事务方案,能够像本地事务一样,以几乎无侵入的方式,满足各种存储介质,各种复杂链路,是不现实的。
至少,在当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解决方案。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分布式下,事务会被拆分解决,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分布式事务?
对于分布式系统而言,需要保证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保证数据在子系统中始终保持一致,避免业务出现问题。分布式系统中对数要么一起成功,要么一起失败,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事务。
分布式事务指事务的参与者、支持事务的服务器、资源服务器以及事务管理器分别位于不同的分布式系统的不同节点之上。
简单的说,在分布式系统上一次大的操作由不同的小操作组成,这些小的操作分布在不同的服务节点上,且属于不同的应用,分布式事务需要保证这些小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举个例子:在电商网站中,用户对商品进行下单,需要在订单表中创建一条订单数据,同时需要在库存表中修改当前商品的剩余库存数量,两步操作一个添加,一个修改,我们一定要保证这两步操作一定同时操作成功或失败,否则业务就会出现问题。
任何事务机制在实现时,都应该考虑事务的ACID特性,包括:本地事务、分布式事务。对于分布式事务而言,即使不能都很好的满足,也要考虑支持到什么程度。
典型的分布式事务场景:
1. 跨库事务
跨库事务指的是,一个应用某个功能需要操作多个库,不同的库中存储不同的业务数据。笔者见过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业务,一个业务中同时操作了9个库。
下图演示了一个服务同时操作2个库的情况:
2. 分库分表
通常一个库数据量比较大或者预期未来的数据量比较大,都会进行水平拆分,也就是分库分表。
如下图,将数据库B拆分成了2个库:
对于分库分表的情况,一般开发人员都会使用一些数据库中间件来降低sql操作的复杂性。
如,对于sql:insert into user(id,name) values (1,“tianshouzhi”),(2,“wangxiaoxiao”)。这条sql是操作单库的语法,单库情况下,可以保证事务的一致性。
但是由于现在进行了分库分表,开发人员希望将1号记录插入分库1,2号记录插入分库2。所以数据库中间件要将其改写为2条sql,分别插入两个不同的分库,此时要保证两个库要不都成功,要不都失败,因此基本上所有的数据库中间件都面临着分布式事务的问题。
3. 微服务化
微服务架构是目前一个比较一个比较火的概念。例如上面笔者提到的一个案例,某个应用同时操作了9个库,这样的应用业务逻辑必然非常复杂,对于开发人员是极大的挑战,应该拆分成不同的独立服务,以简化业务逻辑。拆分后,独立服务之间通过RPC框架来进行远程调用,实现彼此的通信。下图演示了一个3个服务之间彼此调用的架构:
Service A完成某个功能需要直接操作数据库,同时需要调用Service B和Service C,而Service B又同时操作了2个数据库,Service C也操作了一个库。需要保证这些跨服务的对多个数据库的操作要不都成功,要不都失败,实际上这可能是最典型的分布式事务场景。
分布式事务实现方案必须要考虑性能的问题,如果为了严格保证ACID特性,导致性能严重下降,那么对于一些要求快速响应的业务,是无法接受的。
CAP定理
分布式事务的理论基础
数据库事务ACID 四大特性,无法满足分布式事务的实际需求,这个时候又有一些新的大牛提出一些新的理论。
CAP定理
CAP定理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ric Brewer教授提出来的,他指出WEB服务无法同时满足一下3个属性:
- 一致性(Consistency) : 客户端知道一系列的操作都会同时发生(生效)
- 可用性(Availability) : 每个操作都必须以可预期的响应结束
-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 : 即使出现单个组件无法可用,操作依然可以完成
具体地讲在分布式系统中,一个Web应用至多只能同时支持上面的两个属性。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在一致性与可用性之间做出选择。
2000年7月Eric Brewer教授仅仅提出来的是一个猜想,2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 Gilbert和Nancy Lynch从理论上证明了CAP理论,并且而一个分布式系统最多只能满足CAP中的2项。之后,CAP理论正式成为分布式计算领域的公认定理。
所以,CAP定理在迄今为止的分布式系统中都是适用的!
CAP的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错性 具体如下:
1、一致性
数据一致性指“all nodes 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即更新操作成功并返回客户端完成后,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的数据完全一致,不能存在中间状态。
分布式环境中,一致性是指多个副本之间能否保持一致的特性。在一致性的需求下,当一个系统在数据一致的状态下执行更新操作后,应该保证系统的数据仍然处理一致的状态。
例如对于电商系统用户下单操作,库存减少、用户资金账户扣减、积分增加等操作必须在用户下单操作完成后必须是一致的。不能出现类似于库存已经减少,而用户资金账户尚未扣减,积分也未增加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就认为是不一致的。
数据一致性分为强一致性、弱一致性、最终一致性。
-
如果的确能像上面描述的那样时刻保证客户端看到的数据都是一致的,那么称之为强一致性。
-
如果允许存在中间状态,只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后,数据最终是一致的,则称之为最终一致性。
-
此外,如果允许存在部分数据不一致,那么就称之为弱一致性。
面试题:什么是数据一致性? 现在知道怎么回答了吧!
2、可用性
系统提供的服务必须一直处于可用的状态,对于用户的每一个操作请求总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返回结果。
两个度量的维度:
(1)有限时间内
对于用户的一个操作请求,系统必须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响应时间)内返回对应的处理结果,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范围,那么系统就被认为是不可用的。即这个响应时间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值内,不让用户感到失望。
试想,如果一个下单操作,为了保证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需要10分钟才能处理完,那么用户显然是无法忍受的。
(2)返回正常结果
要求系统在完成对用户请求的处理后,返回一个正常的响应结果。正常的响应结果通常能够明确地反映出对请求的处理结果,即成功或失败,而不是一个让用户感到困惑的返回结果。比如返回一个系统错误如OutOfMemory,则认为系统是不可用的。
“返回结果”是可用性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要求系统在完成对用户请求的处理后,返回一个正常的响应结果,不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3、分区容错性
即分布式系统在遇到任何网络分区故障时,仍然需要能够保证对外提供满足一致性和可用性的服务,除非是整个网络环境都发生了故障。
网络分区,是指分布式系统中,不同的节点分布在不同的子网络(机房/异地网络)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这些子网络之间出现网络不连通的状态,但各个子网络的内部网络是正常的,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网络环境被切分成了若干孤立的区域。组成一个分布式系统的每个节点的加入与退出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网络分区。
CAP的应用
1、放弃P
放弃分区容错性的话,则放弃了分布式,放弃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放弃A
放弃可用性的话,则在遇到网络分区或其他故障时,受影响的服务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再此期间无法对外提供政策的服务,即不可用
3、放弃C
放弃一致性的话(这里指强一致),则系统无法保证数据保持实时的一致性,在数据达到最终一致性时,有个时间窗口,在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