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对硅谷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的重新包装,而且面向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人。
科技巨头公司的大佬们就像传教士一样,纷纷宣扬下一个互联网即将到来。按照他们的布道说辞,未来的网络空间超凡空灵,提供沉浸式的3D体验,并且融合万物,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网站和服务仿佛全都沐浴在同一束仁爱的圣光之下。那将是一个超级平台,囊括了无数子平台:比如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和便利生活类应用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同一个数字空间访问,共享同一个数字经济。
至于怎么进入这样一个世界,虚拟现实公司说要用VR头盔,而增强现实公司说要用AR智能眼镜。对于这种科幻小说般的愿景,人们在略显稚气的热情推动下,表现出宗教般的虔诚。而这些传教士们将这一愿景称为“元宇宙”,取名自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反乌托邦小说《雪崩》。
斯蒂芬森当年写这本书的时候,网络这个宇宙还只有寥寥几个奇怪的小行星,以服务器技术作为引力连接在一起。新手开发人员使用HTML和HTTP建立了原始而简陋的网站。不久之后,《老友记》的粉丝网站、德克萨斯互联网咨询网页、充满百老汇歌词的花哨GeoCities.com相继出现。在这个分散的太阳系中,相继诞生了Mosaic、Netscape等网络浏览器,目的是解决信息分类和聚合的问题。
按照史蒂芬森最初的构想,元宇宙主要围绕着一条带有虚拟房产的三维数字街道,用户的化身可以在这里闲逛、聚会和做生意,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建立人际关系。它由一家巨型公司运营,该公司作为三维网络空间的基础支柱实现盈利。
90年代满怀希望的未来主义者们非常肤浅地看待这个理念,将用户当成Activeworlds那样的孤立网络空间中的化身。这个愿景的另一半,同时也是重要的那一半在于连接网络空间,而这一点他们无能为力。
元宇宙必须是可以互操作的;与之相关的数字服务必须像缝被子那样拼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结构。某风险资本家,经常写关于元宇宙的文章,他说:“互操作性实际上要求公司放开对专有格式的限制,或者采用完全开源的格式。”
在21世纪初,为了解决将现有的虚拟世界拼接起来的问题,涌现了大量的开源元宇宙项目。如果代码是免费的,可供所有人访问,那么任何具有一定技术功底的《雪崩》书迷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开辟出自己的小天地。如果互联网还停留在早期状态,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它会产生怎样一个奉行平等主义的光怪陆离的元宇宙:一个50岁大叔顶着芭比娃娃的头像,离开她的《第二人生》梦幻屋,径直走入丝芙兰的VR精品店,用《魔兽世界》里刷到的金币在店里买了数字睫毛膏。
但这些开源元宇宙项目其实从未真正起步。《第二人生》发行商创始人说:“当时我们对互连网并不是很热衷,部分原因是确实没什么动力。我们作为一家公司,肯定是想着赚钱的。”
到了2005年前后,趋势已经很明显了,钱不会投到个人网站建设上,而是开发信息分类工具、渠道、聚合工具和发行工具——一方面充分开放,能随着用户产出的内容而扩展,另一方面足够封闭,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互联网协会的某高级策略顾问说:“少数在线服务开始建立真正的全球用户群,并在此之后发展出专门用于优化需求的全球基础设施。”
这就是从Web 1.0到Web 2.0的演变。经过近30年的整合,网络空间被收束起来,由越来越少的巨头企业把持。这些奇怪的小行星被拉到一起,互相碰撞,形成更大的行星,再次碰撞,形成恒星甚至黑洞。Facebook吃掉了Instagram和WhatsApp;亚马逊吞下了二十多个电商网站。然后就只剩下这几个超级巨头,随意掌控数十亿用户的天体运动。科技巨头就是这样成为巨头的。
人们对那些开源元宇宙的热情消退后,科技行业在十年时间里沉迷于“整体服务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你上午打开Gmail,下午在谷歌表格中输入数据,刷会儿安卓手机放松一下,然后用谷歌地图导航到一个新开的酒吧,或者在Nest智能家居设备旁看一晚上的YouTube。
这就是元宇宙所继承的互联网。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就是科技巨头所描绘的互联网。
元宇宙的概念已经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于目前的热潮?这只是科技巨头旧瓶装新酒宣传他们丰富产品线的捷径而已。元宇宙描绘了互联网整合的下一个状态,是科技巨头在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实力下产生的一种营销策略。元宇宙会成为科技大势——和现在一样问题重重,但规模更大。
马克·扎克伯格曾立下誓言,Meta Platforms(前身为Facebook)终将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该公司目前不仅拥有六大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四个,还拥有VR硬件制造商Oculus。虚拟现实即将跻身主流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年了,但直到现在还远未普及,该公司也一直在努力将这笔20亿美元的收购变现。要想VR头盔卖得更好,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宣扬“人人都需要VR头盔才能访问未来的互联网”——更别提这个互联网还是Meta自家的。
对于微软来说,元宇宙就是给其平台和产品披上的科幻外皮,这些产品包括操作系(Windows)、服务器(Azure)、通讯网络(Teams)、硬件(HoloLens)、娱乐中心(Xbox)、社交网络(LinkedIn)和IP(Minecraft)。在2021年,Azure的企业副总裁描述了微软如何在公司的“元宇宙技术堆栈”下完美地迎来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说,“今天就能用了”。
元宇宙在现实中只在科技巨头的博客、服务环境下存在。而他们想要的是创新围绕着他们的服务搭建生态,而不是与创新共建生态。
与元宇宙最相近的科技是Roblox,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平台和游戏开发工具包。玩家可以使用 Roblox 构建一个关于收养宠物或在虚拟世界里重建当地景点的游戏。 Roblox 通过专有的基于浏览器的搜索系统将这些世界集中在一起。
在这个生态下,专有是关键词。玩家不能将他们的迷你元宇宙移植到魔兽世界或第二人生。 Roblox 的增长情况是 Roblox 上的更多内容。尽管如此,Roblox 的首席执行官在 2021 年初将该公司描述为“元宇宙的牧羊人”。
元节的想法有可能在任何化身中都存在缺陷。科技巨头想要我们使用生态服务,以便他们可以收集我们的数据、跟踪我们并更完全地控制我们的注意力。
事实上,今天的元宇宙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由怪异的小行星组成的网络。但它至少会以一种方式忠实于原始材料:它就会类似于《雪崩》里所描述的 3D 街道。
稿件来源: https://www.wired.com/story/big-tech-metaverse-internet-consolidation-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