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近”所求,边缘计算不“边缘”

拓维信息凭借二十余年行业经验,打造“拓维·建木”边缘计算平台,实现云边协同,提供快速、安全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该平台聚焦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通过便捷的节点接入、灵活的应用管理、边缘安全防护等功能,助力政企数字化转型,推动边缘计算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50毫秒,跑步比赛发令枪响到起步的最快时间,这是人类的“反应极限”;

50毫秒,正常人完成一次“膝跳反射”所需的时间。

三倍之差的“极限”跨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考处理的器官不同,一个是脊髓,一个是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的脊髓,能突破高级神经中枢的反应桎梏,核心原因就是离感受器和效应器更近,是整个神经中枢系统的“边缘”。

边缘计算也是如此。相比于离数据源更远的云端,边缘计算能就近提供计算、分析、存储、传输等关键能力,解决数据延迟、带宽消耗、弱网络等难题,用更快的计算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服务。

中心走向边缘,边缘走向中心

“边缘计算是指允许计算在网络边缘,代表云服务的下游数据和代表物联网服务的上游数据上执行的使能技术。在这里,我们将“边缘”定义为沿着数据源和云数据中心之间的路径的任何计算和网络资源。”

——“边缘计算”概念提出者之一施巍松

5G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云计算愈见乏力,难以支撑数据对算力的多样性需求,属于分散式计算的“边缘计算”应运而生。从此,算力从云端下沉到了边端,从“中心”延伸到了“边缘”。

据 IDC发布的《DATA AGE 2025》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和将在2025 年达到 175 ZB。同时在报告中,IDC还预计每人每天将平均有 4900 次和数据相关的行为,也就是每隔18秒便会发生一次人类和数据的交互。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