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目录
1. RPA市场跟踪
1.1 RPA市场定义
1.2 RPA市场规模
1.3 RPA企业用户分布情况
1.4 RPA企业用户投入情况
1.5 RPA未来发展趋势
2. RPA供应商推荐
2.1 RPA供应商市场细分
2.2 RPA供应商与产品信息
3. RPA典型案例
3.1 案例一:来也科技智能自动化平台,助力山东中移在线释放500+全职人力
3.2 案例二:壹沓科技数字机器人,助力某知名珠宝品牌实现直播效能最大化
3.3 案例三:达观数据为中原银行搭建智能RPA机器人平台,实现多场景人力释放
01
RPA市场跟踪
1.1.RPA市场定义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通过模拟人与软件系统的交互过程,实现由软件机器人自动化执行大量重复的、基于规则的工作流程,从而优化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实现更好的人才管理。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造成了系统林立、数据孤岛的现象,而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打通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的流动和深层次应用。RPA的灵活性和非侵入性,能“绕开”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的提取和整合,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价值。
目前,大部分RPA产品是由设计平台、机器人、控制平台的标准三件套组成。
• 设计平台:设计平台主要用于建立软件机器人的配置或设计机器人。通过设计平台,开发者可以为机器人执行一系列的指令和决策逻辑进行编程。
• 机器人:根据设计平台的指令执行具体的业务流程。机器人分为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二者的区别在于机器人与操作人员之间的交互方式,有人值守需要不断地与操作人员进行交互,根据操作人员的请求执行操作,并在进行下一步之前请求确认;而无人值守则是自动化完成业务流程,操作人员只需要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与调整。
• 控制平台:控制平台主要用于软件机器人的部署与管理。包括开始/停止机器人的运行、为机器人制作日程表、维护和发布代码,重新部署机器人的不同任务,管理许可证和凭证等。
从场景来看,RPA适用于具有强规则性、高重复性的流程与工作任务:
• 强规则性:强规则性代表RPA的可行性。由于RPA本身不具备认知判断的能力,因此适用RPA执行的业务流程必须基于明确的规则,中间不涉及流程的调整变动。
• 高重复性:高重复性代表RPA的必要性。在高重复性的业务流程中,RPA可以展现出对人的替代价值,企业通过部署RPA可以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具备以上特征的任务均可以通过RPA进行自动化,大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具体而言,RPA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财务、采购、人力、客服、IT管理等支持性业务流程,以及金融、制造、政府等垂直行业中具备强规则性、高重复性特征的业务场景。
本报告中定义的“RPA”是指以RPA技术为核心的独立产品与服务,不包含其它产品/解决方案中应用的RPA技术部分。
RPA作为一种数字化劳动力,为企业用户创造多方面的价值,具体来看:
1.2. RPA市场规模
RPA市场的高速发展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驱动:
需求侧: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需要利用技术手段优化低附加值部分的人力成本。通过RPA来代替员工处理机械重复的任务,可以将员工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避免人为的误操作风险,提高准确率。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下,企业对RPA的需求日渐旺盛。
供给侧:OCR、NLP、机器学习等AI技术与RPA的结合为RPA赋予“大脑”,使得RPA具备更多的工作能力,应用边界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非结构化数据,解锁更多样的应用场景、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例如,RPA结合OCR技术可识别发票数据并实现系统自动录入。
美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时间较早,市场上很早就出现各种简单的自动化类产品,典型的有Office1994年推出的“宏”,但商业RPA产品真正迎来快速发展是在2012年以后。全球规模最大的RPA公司Uipah正式成立于2012年(前身为DeskOver),发布第一代RPA产品,通过软件来模拟人的工作操作。目前,RPA已在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国内RPA市场萌芽于2000年左右,以“按键精灵”的形式出现。2011年左右成立了一些专业RPA厂商并开始教育市场,但直到2018年企业用户才真正意识到RPA的价值,并将RPA纳入战略布局,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RPA迎来高速发展。和美国相比,中国RPA市场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RPA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根据字母点评统计,2021年中国RPA市场规模达到28.8亿元,较2020年增长55.7%。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RPA的价值,并将RPA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