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20)
- 收藏
- 关注
原创 聊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它关注的是“此时此地”,不带情绪地处理问题。揭开了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 它展示了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像一面镜子,一个安全的向导,陪伴你找到自己的答案。最终,他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从一个需要别人来拯救的、可怜的“儿童”,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选择、为自己负责的“成人”。逐渐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学会了用理性的“成人”去审视来自“父母”的指责和来自“儿童”的情绪。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经历,理解了这些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现在的行为模式和“我不好”的信念。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呢?
2025-09-22 11:34:51
388
原创 从执行到驱动:揭秘卓越测试工程师必备的三大核心能力
曾几何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被简单地等同于“找Bug”。然而,随着敏捷开发、DevOps理念的普及,测试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软件工程要求测试“左移”,更早地介入开发流程;也要求测试“右移”,更关注线上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的Bug发现者已经无法满足团队的需求。一个卓越的测试工程师,需要具备一个立体的能力模型。测试设计能力(基础)、测试实施能力(执行)和项目管理能力(进阶)。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测试工程师的职业高度和对项目的最终价值。
2025-08-07 10:44:15
737
原创 一文读懂混淆矩阵:全面诊断你的AI模型
混淆矩阵是一个 N x N 的方阵(对于二分类问题是 2x2),用于可视化一个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矩阵的行通常代表真实类别 (Actual Class)。矩阵的列通常代表模型预测的类别 (Predicted Class)。通过这个矩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模型对于不同类别的预测情况,尤其能看出模型“混淆”了哪些类别——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超越单一分数:它避免了像准确率那样的误导性,让你看到全局。揭示错误类型:它清晰地告诉你,模型犯的错是“误报 (FP)”还是“漏报 (FN)”。指导优化方向如果FP。
2025-07-25 11:35:36
914
原创 AI测评---除了精确率,是否还需要关注召回率 ?
业务场景更重要的指标核心原因:哪种错误成本更高?作文批改精确率 (Precision)误报的成本极高(用户信任崩溃)。语音意日志(通用)F1 分数 (平衡)误报和漏报都会伤害体验,需综合考量。语音意日志(高危)召回率 (Recall)漏报的成本可能是无限大(危及安全)。最终,选择哪个指标作为优化的北极星,是一个深刻反映了产品价值观和业务逻辑的战略决策。
2025-07-25 11:32:14
885
原创 AI测评准确率的陷阱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准确率的定义。准确率预测正确的样本数 / 总样本数用混淆矩阵的术语来说:在分类任务中,它衡量的是模型对所有类别样本判断正确的整体能力。看起来非常公平和全面,不是吗?样本不均衡指的是在训练数据中,不同类别的样本数量差异巨大。一个类别的样本量远超其他类别。信用卡欺诈检测:绝大多数(如 99.9%)的交易是正常的,只有极少数是欺诈交易。罕见病诊断:绝大多数来体检的人是健康的,只有极少数人患有某种罕见病。产品质量检测:生产线上绝大多数产品是合格的,只有少数是次品。您的作文批改场景。
2025-07-25 11:29:20
506
原创 AI 应用评测核心指标:详解作文批改与语音意图识别中的准确率与精确率
作文批改是一个复合任务,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不同子任务来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分类问题。例如,用户的语音可能对应“查天气”、“放音乐”、“设闹钟”、“打电话”等多种意图。我们以识别“查天气”这个意图为例来定义正例和反例。正例 (Positive):用户的意图是“查天气”。反例 (Negative):用户的意图不是“查天气”(而是放音乐、设闹钟等)。模型识别为"查天气"模型识别为其他意图真实意图是"查天气"TP: 正确识别为"查天气"FN: 把"查天气"识别错了 (如识别成"查日期")
2025-07-25 11:21:46
1066
原创 Appium 高级实战:从并行测试到 CI/CD 集成
你的测试框架(如 Pytest, TestNG)则负责将测试用例分发给这些不同的 Appium Server 地址。将 Appium、SDK、语言环境、依赖打包成一个 Docker 镜像,确保每次 CI 运行时环境的纯净和一致。为每台设备启动一个 Appium Server 实例,并指定不同的端口和(对于 Android)不同的。你的代码需要一种机制,来为每个并行的测试进程分配不同的设备和 Appium Server。CI/CD 环境中的测试是无人值守的,必须确保脚本足够健壮。,并为意外弹窗等做好处理。
2025-07-25 11:15:54
798
原创 Appium 实战进阶:五大核心操作详解(弹窗、手势、等待、断言、WebView)
这类弹窗是 App 开发者自己绘制的 UI 控件,例如:活动广告、版本更新提示、登录/注册引导等。核心思路将其视为普通页面元素,定位到“关闭”按钮或“确认”按钮,然后点击即可。难点:这类弹窗往往是动态出现的,需要使用显式等待来确保在操作前元素已经加载出来。try:# 等待广告弹窗的关闭按钮在10秒内可见# 如果找到了,就点击print("已成功关闭自定义广告弹窗。")# 如果10秒内没找到,说明弹窗可能没出现,直接跳过print("未发现广告弹窗,继续执行脚本。")等待是自动化测试的灵魂。
2025-07-25 11:04:17
789
原创 Appium 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特性描述本质一个实现了 WebDriver 协议的 HTTP 服务器,充当“翻译官”的角色。核心架构Client/Server 模式,客户端(测试脚本)与服务端(Appium Server)通过 HTTP 通信。跨平台原理通过在服务端封装不同平台(Android/iOS)的原生测试框架(UiAutomator2/XCUITest)来实现统一的API接口。优势跨平台、支持多语言、无需修改应用源码、社区强大。劣势环境配置相对复杂、执行速度相比原生测试框架稍慢(因为多了一层HTTP通信)。
2025-07-25 10:55:34
882
原创 面试官问我Linux,我慌了?别怕,这篇《Linux面试通关指南》带你从入门到封神!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Linux技能的五个层次,从基础命令到高级排错,构建完整的Linux知识体系。第一层涵盖文件操作、权限管理等生存技能;第二层讲解进程监控与资源管理;第三层聚焦网络配置与诊断;第四层介绍Shell脚本自动化;第五层通过经典场景(如CPU飙升、网站故障等)演示系统化排错思路。文章强调"熟悉Linux"的本质是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而非单纯记忆命令,为技术面试和实际工作提供实用指南。
2025-07-24 12:01:46
792
原创 大厂测试工程师的隐形影响力法则
在大厂的江湖里,技术是你安身立命的“剑”,而影响力,则是让你挥洒自如的“内功心法”。不要再抱怨“怀才不遇”,不要再把自己困在“测试”的一亩三分地。从今天起,用领航员的思维去思考,用伙伴的心态去沟通,用创造价值的行动去证明。你的价值,不仅在于你找到了多少暗礁,更在于你为整艘巨轮安全、快速地抵达目的地,提供了多么清晰的航线。当你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领航员”时,整个团队,都会是你的星辰大海。
2025-07-24 11:58:54
925
原创 一位7年测试老兵的深度面试复盘:从自动化、性能到AI,我都答了些什么?
引言大家好,我是一名有7年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职业生涯从早期在大型外包公司做手工测试开始,到后来在一家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公司深入自动化和性能测试,再到如今在一家一线互联网教育公司探索AI测试和更前沿的质量保障技术。最近的这次面试,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这些年的沉淀。现在,我将它复盘如下。第一章:自动化测试的“里子”——框架设计与封装面试官的第一个深水炸弹,就投向了接口自动化框架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面试官:你在简历中提到搭建了多个接口自动化框架。能否谈谈你对框架做了哪些核心封装?
2025-07-21 12:01:05
981
原创 2025测试工程师面试真题-手把手教学
项目的测试工作,主导了其核心业务的UI自动化和接口自动化测试,并独立负责了关键接口的性能压测。通过我的工作,成功地将项目的回归测试效率提升了约80%,并保障了产品多个版本的稳定发布。我的角色是测试工程师,职责覆盖了整个测试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用例设计,到自动化测试(包括Appium的UI自动化和Pytest的接口自动化)、性能测试(JMeter),以及兼容性、稳定性等专项测试。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我们UI自动化的成功率从最初的不到60%提升到了95%以上,框架也重新赢得了团队的信任。
2025-07-17 16:00:17
1242
原创 2025软件测试面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我们在编码阶段就发现并修复了后端的严重Bug,避免了等到功能集成测试时才发现,节省了大量的沟通和修复成本,保证了整个功能的顺利交付。这是一款集成了丰富教育资源的智能硬件产品,基于定制化的安卓系统,面向K12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这个UI自动化框架最初是我主导搭建的,后续团队里的其他同学也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和添加新的页面对象及测试用例。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将核心功能的回归测试效率提升了约80%,并成功保障了多个系统版本和内容更新的稳定上线。是的,Git是我们团队日常工作的必备工具。
2025-07-17 15:32:16
747
原创 顶级测试工程师的“产品思维”修炼手册
从一个只会“找Bug”的测试工程师,到一个能为商业成功保驾护航的“质量保障专家”,这中间的距离,就是“产品思维”的距离。这条路,没有捷径。放下技术的傲慢,谦卑地成为用户。跳出功能的点,去拥抱场景的线和业务的面。用商业的尺子,去度量你工作的价值。当你开始这样做时,你会发现,你不再是那个在会议上无话可说、被动接受任务的“工具人”。你的每一个建议,都变得掷地有声;你的每一次测试,都精准地打在用户痛点和商业要害上。
2025-07-04 09:39:10
386
原创 大厂测试工程师的隐形影响力法则
在大厂的江湖里,技术是你安身立命的“剑”,而影响力,则是让你挥洒自如的“内功心法”。不要再抱怨“怀才不遇”,不要再把自己困在“测试”的一亩三分地。从今天起,用领航员的思维去思考,用伙伴的心态去沟通,用创造价值的行动去证明。你的价值,不仅在于你找到了多少暗礁,更在于你为整艘巨轮安全、快速地抵达目的地,提供了多么清晰的航线。当你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领航员”时,整个团队,都会是你的星辰大海。
2025-07-04 09:35:43
434
原创 测试经理,是如何带团队“打胜仗”的?揭秘目标、激励、资源的“三板斧”心法
成为一名测试经理,是你职业生涯的一次伟大跃迁。它要求你放下昔日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去学习一套全新的、关于人与组织的“游戏规则”。目标、激励、资源,这三板斧,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清晰的目标,是激励和争取资源的前提。有效的激励,是实现目标的燃料。充足的资源,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当你能熟练地挥舞这三板斧时,你将不再是那个被动应付的“夹心饼干”,而是带领团队不断打胜仗,赢得尊重与荣耀的“领航人”。你的天花板,不在于你懂多少技术,而在于你能成就多大的团队。
2025-07-04 09:32:44
545
原创 从技术大神到团队Leader,你只差这5项“反人性”修炼
通往管理之路,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修行。你不必等到被正式任命后,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学习。带一个新人,体验“赋能”的感觉。主导一次项目复盘会,练习“沟通”和“规划”。处理一次小小的线上事故,感受“拥抱不确定性”的挑战。当你把这5项能力,从“反人性”修炼成你的“新本能”时,那个属于你的管理岗位,便会水到渠成。而你,也早已准备好了。
2025-07-04 09:30:18
470
原创 测试工程师,如何成为年薪百万的架构师?
成为测试架构师,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回报丰厚的道路。它要求你跳出“测试”的一亩三分地,站在整个软件研发生命周期的高度,用架构师的视角去思考、设计和解决问题。这条路的终点,也绝不仅仅是“测试”。当你具备了上述能力,你同样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系统架构师、研发效能专家、甚至是技术管理者。所以,从今天起,请不要再满足于找到一个Bug。去思考这个Bug背后的系统性原因,去设计一个能预防这类Bug的机制,去构建一个能让整个团队都受益的质量体系。当你开始为质量“立法”和“规划城市”时,你就走在了通往架构师的康庄大道上。
2025-07-04 09:26:18
1020
原创 年薪百万的测试专家 vs. 执掌团队的测试经理:资深测试工程师的十字路口,我该怎么走?
误区一:“管理岗比技术岗更高级/更有钱”。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在顶尖的科技公司,首席架构师/科学家(顶尖IC)的薪资和影响力,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过许多总监。两条路都能通往山顶,风景各不相同而已。误区二:“技术做得好的人,就能当好管理者”。这是“彼得原理”的典型体现。优秀的技术能力是成为技术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从“搞定事”到“搞定人”,是一次惊险的跃迁,需要刻意学习全新的技能。误区三:“选择是一次性的,无法回头”。职业路径并非一成不变。
2025-07-04 09:21:25
764
原创 告别“亡羊补牢”:如何从发现缺陷,真正走向预防缺陷?
从“发现缺陷”到“预防缺陷”,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涉及思维、流程和技能的全方位变革。它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主动向前一步在需求评审时,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业务,像用户一样挑剔体验。在代码审查时,像架构师一样关注设计,像侦探一样预判风险。这个转变过程,是将测试工作从价值链的末端提升到前端,从被动的“质检员”转变为主动的“质量守护者”。这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产品质量和团队效率,更能让你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从今天起,别只满足于找到下一个 Bug,去尝试预防下一个 Bug 的发生吧!
2025-07-03 17:31:36
530
原创 不止是“把关”,更是“赋能”:深度解析大厂的“测试左移”与“测试右移”实践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产品即将上线,测试团队却发现了一个架构层面的致命缺陷,导致整个发布延期。新功能上线后,用户反馈某个操作在特定网络环境下奇慢无比,而这在测试环境中从未被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传统测试模式的局限性——测试介入太晚,且过于依赖测试环境。为了打破这个困局,大厂普遍采纳了“测试左移”和“测试右移”的理念,将质量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软件研发生命周期(SDLC)。这不再是简单的流程调整,而是一场关乎角色、能力和文化的全面升级。对比维度测试左移 (Shift-Left)
2025-07-03 17:24:29
1156
原创 不止是用户:如何在大厂深度参与测试平台建设,锻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熟练使用公司自研的SuperTest自动化框架。当框架有Bug时,他提一个工单,然后等待平台组修复;当框架缺少某个功能时,他选择用一种很“tricky”的方式绕过去,或者干脆放弃。他的口头禅是:“这个工具不好用。同样熟练使用SuperTest。当他发现一个Bug,他会尝试阅读源码定位问题,并提交一个修复补丁(Merge Request);当他觉得缺少某个功能,他会主动与平台组沟通,提出设计方案,甚至自己动手实现这个功能,并贡献回主干。他的口头禅是:“我能让这个工具变得更好用。
2025-07-03 17:21:13
691
原创 从“点点点”到技术专家:测试工程师进阶指南之自动化、性能、安全专项突破之路
对于工作1-3年的测试工程师来说,你已经成功地在职场立足。每天的工作似乎都在重复,成长感降低。看到招聘JD上动辄要求“精通自动化/性能/安全”,心生向往又不知从何下手。身边的新人越来越“卷”,技术更新迭代飞快,危机感倍增。这正是你需要开启职业生涯“第二曲线”的信号。在扎实的业务理解能力(T的横向)基础上,你必须选择一个或多个专项领域进行深耕,构建你的技术深度(T的纵向)。自动化、性能、安全,正是含金量最高的三大方向。何时开始?
2025-07-03 17:18:55
1421
原创 揭秘大厂:如何衡量测试新人的绩效与潜力?KPI与OKR全解析
如果你还认为衡量测试工程师价值的唯一标准是“找到的Bug数量”,那么这个观念需要立刻更新了。在现代化、追求效能的研发体系中,大厂对测试工程师的期望早已超越了“缺陷发现者”的角色。你为产品质量和团队效能带来的整体贡献。因此,对新人的考核也必然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包括你“做了什么”(绩效),还包括你“能做什么”和“未来可能做什么”(潜力理解这个评价体系,是你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2025-07-03 17:14:07
1101
原创 测试新人灵魂拷问:编码、自动化、业务,我该先学哪个?
我应该优先提升哪项能力?这几乎是每一位测试新人都会问及的问题。在各大技术社区,关于“业务 vs 技术”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业务派会说:“不懂业务,你连测试什么都不知道,技术再牛也是空中楼阁。技术派会反驳:“现在不懂点代码,写不了自动化,职业生涯很快就到天花板了。他们说的都对,但对于一个刚起步的新人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找到那个“最优解”呢?这不是一个“三选一”的单选题,而是一个关于“顺序和配比”的战略规划题。它们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是动态变化的。
2025-07-03 16:42:52
364
原创 告别迷茫:测试新人入职第一年的生存与进阶指南
你好,我是新来的测试工程师。当你向团队成员说出这句话时,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测试工作绝非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点点点”,它是一门需要深度业务理解、严谨逻辑思维、高效沟通能力和持续技术学习的综合性学科。最初的半年到一年,是你职业生涯的地基。地基打得牢,未来的高楼才能建得稳。那么,这段时间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又该避免什么呢?对于测试新人来说,第一年是充满挑战的“破茧成蝶”之旅。技术上。
2025-07-03 16:37:23
778
原创 微服务、单体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分层架构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取舍?
选择哪一套棋谱,取决于我们面对的对手——也就是业务的复杂性、团队的规模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以演进的眼光看待系统,在业务的驱动下,稳健地做出每一次架构决策,这便是架构师的核心价值所在。单体架构是将应用的所有功能模块(如用户、商品、订单)打包成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单元进行开发、部署和运行的模式。最好的架构,是那个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复杂度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并为未来的演进保留足够空间的架构。面对这些模式,架构师的决策过程应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需要望、闻、问、切,综合判断。可接受单点故障导致整体不可用。
2025-06-30 14:31:55
1047
原创 架构设计有哪些核心原则(如SOLID、CAP理论、KISS、YAGNI)?如何用具体的Python项目案例来解释它们如何应用?
一个优秀的架构师,能在遵循YAGNI和KISS的同时,巧妙运用SOLID原则为未来留下扩展的可能。最终,这些原则的灵活运用,将内化为一种架构直觉,帮助您在任何复杂场景下,都能设计出优雅、坚固且恰如其分的系统。本文将带您深入理解这些原则的内涵,并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Python项目案例——一个可扩展的“通知服务”——来展示它们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威力。这样,我们既没有写任何一行多余的代码(YAGNI),又保证了系统未来需要扩展时,可以平滑地进行,而无需重构(OCP)。这段代码清晰、直接,完美解决了当前问题。
2025-06-30 14:29:13
665
原创 如何为不同的业务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例如,什么时候应该用关系型数据库,什么时候用NoSQL?什么时候该引入消息队列?
在技术的世界里,我们从不缺少闪亮的“锤子”——新的数据库、新的框架、新的模式层出-不穷。然而,一个优秀架构师的标志,并非是总能挥舞最新最亮的锤子,而是能精准地判断眼前的到底是不是一颗钉子,并为它选择最称手的那一把。当您下一次面对一个新需求时,不妨先从这几个核心问题开始,您会发现通往正确技术方案的道路,将变得异常清晰。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一决策过程背后的思考框架,并以您关心的“数据库选型”和“消息队列引入时机”为例,进行深度剖析。默认情况下,服务间的调用是同步的。技术选型的能力,是衡量架构师价值的核心标尺。
2025-06-30 14:26:33
920
原创 在云原生时代,作为一名架构师,需要掌握AWS、阿里云或GCP上的哪些核心服务?它们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谱曲家”,首先要熟悉你手中的乐器。本文将聚焦于架构师视角,剖析它们的核心服务,理解其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云原生时代,架构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建造者”转变为“谱曲家”。我们不再需要从零开始搭建每一块砖瓦(如数据库、负载均衡器),而是利用云厂商提供的强大、标准化的服务模块,将它们巧妙地编排、组合,创作出满足业务需求的、优雅而坚固的系统乐章。希望这份云服务核心版图,能帮助您在云原生的广阔世界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谱写出属于您的、稳定而高效的系统乐章。
2025-06-30 14:23:59
606
原创 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高并发应用,其技术栈通常包含哪些组件?除了Python后端,我还需要了解哪些关于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
在当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互联网应用能否在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用户访问下保持稳定、快速的响应,是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个真正“能打”的高并发应用,是后端服务与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容器化等一系列组件协同作战的成果。,更要能用它的高级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如用Sorted Set做排行榜,用HyperLogLog做UV统计),并能设计出健壮的缓存架构。用MySQL存储核心的交易数据,用MongoDB存储用户的动态内容,用Elasticsearch(也是一种NoSQL)做全文搜索。数据是应用的生命线。
2025-06-30 14:20:15
561
原创 在Python项目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有哪些常用的工具和技巧可以分享?
作为架构师,我们需要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和工具集,来科学地指导团队进行性能分析,确保每一分优化的努力都用在“刀刃”上。在Web应用等I/O密集型场景中,瓶颈往往不在CPU,而在等待(网络、磁盘、数据库)。这个闭环确保了我们的工作是数据驱动的,避免了徒劳无功的“过早优化”和“盲目优化”。Python生态提供了丰富的工具,覆盖了从CPU到内存再到I/O的全面分析。当你的应用CPU占用率居高不下时,以下工具是你的首选。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它的输出。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服务,内存泄漏是致命的。
2025-06-30 14:05:57
941
原创 如何设计出高内聚、低耦合、易于测试和扩展的Python代码结构?有哪些业界公认的设计模式和最佳实践?
要设计出高内聚、低耦合、易于测试和扩展的Python代码,并非依赖于某一个秘诀,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方法。始终将“高内聚、低耦合”作为代码审视的最高标准。采用分层架构(表现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作为项目的基本骨架。广泛应用依赖倒置原则和依赖注入,让模块间通过抽象(ABC)而非具体实现来通信。善用仓储模式隔离数据源,用策略模式应对变化,用工厂模式简化创建,用装饰器模式处理横切关注点。为你的Service层和Repository实现编写单元测试。一个容易测试的结构,几乎可以肯定是松耦合的。
2025-06-30 11:56:22
961
原创 除了Web框架(如Django/Flask),Python的哪些高级特性是架构师在做技术选型和性能优化时必须深刻理解的?
对于Python架构师而言,框架是我们的“术”,而对元类、协程、GIL和内存管理的深刻理解,则是我们的“道”。元类赋予我们定义语言规则和构建优雅API的能力。协程是我们在I/O世界里实现高并发、低成本的利剑。GIL为我们揭示了Python并发的真相,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架构分离和技术选型。内存管理则是保证我们系统稳定长久运行的基石。掌握了这些,您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时,游刃有余地做出最合理的架构决策,设计出既高效又健壮的系统,真正发挥出Python这门语言的巨大潜力。
2025-06-30 11:53:11
1012
原创 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从一行代码的冲动,到拥抱整个世界
回望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它或许技术上并不高深,功能也相对单一,但它是我从一个纯粹的技术“消费者”转变为“贡献者”的起点。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心中有一个想要实现的想法,有一个能解决哪怕只是你自己一个小问题的工具,别犹豫,把它打磨一下,然后勇敢地开源吧。它像一道光,穿透了我的不安和疑虑,告诉我:“嘿,你做的东西很棒,它是有价值的![图片:一张简洁的图片,描绘了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周围环绕着不同技术社区的Logo,中间有一个箭头指向一个本地文件夹,象征信息的汇聚与归档。这,就是我与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的故事。
2025-06-30 11:39:18
792
原创 大模型评估第五层:流程与管理(如何让测试体系可持续?)
林康保先生,通过这五层深入的思考,您所构建的,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跑分器”,而是一个深度嵌入组织战略、能够自我迭代、并持续产生决策价值的**“企业AI能力导航系统”**。然而,一个完美的评估体系在建成的那一刻,就已踏上了“过时”的倒计时。因此,评估体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次静态的、完美的“大考”,而是一个能够与技术和业务共同呼吸、持续进化的动态“体检系统”。它始于“我们为何而测”的战略初心,途经“测什么”、“如何保证测得准”、“怎么评分”的精密设计与执行,最终落脚于“如何让它活下去”的持续治理。
2025-06-30 11:15:57
784
原创 大模型评估第四层:评测维度与方法(我们怎么评分?)
构建这个法庭,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法律条文”(评估维度)、制定“量刑标准”(评分标准),并选择合适的“法官”(评估方式)。是简单地在旁边打上一个“√”或“×”,还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依据严谨的法典,从多个角度审视证据,最终给出一个公正、深刻且令人信服的裁决?:制定评分量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战略对齐”。一个优秀的评估体系,应该像一个棱镜,将模型的输出分解成一道光谱,让我们看清其能力的每一个维度。一个在“创造性”上满分但在“事实性”上低分的模型,可能是优秀的营销文案助手,但却是灾难性的法律顾问。
2025-06-30 11:13:24
976
原创 大模型评估第三层:数据质量与多样性(怎样保证测得准?)
我们已经拥有了评估的“蓝图”(战略目标)和“基石”(测试集构建),现在,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更精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确保我们手中的这把“度量衡”——测试集本身——是精准无误的?:一个优秀的测试集应该像一个精密的筛选器,能清晰地将模型划分到“不合格”、“可用”、“优秀”、“卓越”等不同档位。一个缺乏质量控制的测试集,就像一把刻度模糊的尺子,无论测量多少次,都无法得出可信的赖的结果。守住测试集的“洁净”,是保证评估公正性的前提。同理,一个缺乏难度梯度的测试集,无法区分“优秀”与“卓越”的模型。
2025-06-30 11:11:13
839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