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在进行用例设计时,我们可以使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来提高我们用例的覆盖率,以便对更多的场景进行测试。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分析、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正交表、流程图分析、错误推断法等。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等价类分析法
介绍
根据需求将测试用例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两个集合
- 有效等价类:符合需求的(一般选取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所有条件都符合要求的)
- 无效等价类:不符合需求的(这个会多选取,以对异常场景更多覆盖)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划分有效和无效等价类
- 编写测试用例
案例:验证码校验
二、边界值分析法
介绍
这个分析法和等价类有点像,一般用在有边界限制的功能上,比如说账号长度限制。
关于这个设计方法中有几个专业术语:
- 上点
- 处于边界上的点
- 内点
- 域范围内的点
- 离点
- 离上点最近的点
- ()开区间:离上点最近的有效数据
- 例如:域范围为(1,10),那么他的离点即为2、9
- []闭区间:离上点最近的无效数据
- 例如:域范围为[1,10],那么离点即为0、11
对于开区间(),上点是无效数据,离点是有效数据
对于闭区间[],上点是有效数据,离点是无效数据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划分有效和无效等价类
- 确定边界值
- 编写测试用例
案例:评论字数限制140字
三、判定表法
介绍
适用于有多个输入条件,有多个输出结果,输入和输出组合有依赖关系的功能
判定表组成:
- 条件桩
- 列出所有的输入
- 动作桩
- 列出所有的输出
- 条件项
- 条件桩所有能出现的组合
- 动作项
- 不同条件桩组合产生的动作结果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画判定表
- 先列出条件桩
- 再列出动作桩
- 罗列条件项的不同组合
- 根据条件项完成动作项
- 编写测试用例
- 判定表中的一条规则对应一条测试用例
案例
列出条件桩:是否大于500元、是否过期
列出动作桩:批准单、提货单、通知单
罗列条件项的不同组合
根据条件项的不同组合写出对应的动作项(动作结果)
四、因果图法
介绍
因果图法是给判定表打辅助的
因——输入条件
果——输出结果
使用图解的方式表示输入的各种组合关系,写出判定表,从而设计测试用例。
适用于分析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以及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依赖关系。
因果图符号表示含义
因果图中常用c表示原因,用e表示结果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画因果图
- 根据因果图画判定表
- 根据判定表写测试用例
案例
画因果图
根据因果图画出判定表
五、正交表法
介绍
正交表是有一定缺失的没有全面覆盖,就是用以减少测试用例的数目的
(与判定表相比)判定表更全面,不会遗漏测试用例。
正交表的表示
-
L
n
(
m
k
)
L_n(m^k)
Ln(mk)
- n 行数
- k 列数
- m 每一列的取值个数
L 9 ( 3 4 ) L_9(3^4) L9(34) 表示:
9行4列,每列有3种取值个数
4因素3水平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绘制正交表
- 先确定列数(因)
- 确定正交表每列的取值个数(水平)
- 根据因素和水平可以确定行数
- 根据正交表编写测试用例
- 正交表的一行代表一条测试用例
案例
正交表:
tips:
这里水平数最多的因素是字体,一共有4个水平数,在写正交表时,字体因素的每个水平重复取4次,其他的因素进行反复遍历填写把所有行补充完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正交表了。
六、场景法(流程图法)
介绍
使用流程图描述用户的使用场景,用覆盖流程路径来设计测试用例,从流程的开始到结束,有几条路径就有几个测试用例。
意义
- 用户角度:用户平时使用的不是单个功能,而是多个功能组合起来使用。
- 测试角度:平时测试的都是单功能点进行测试,容易忽略多个功能的组合测试。
使用步骤
使用步骤:
- 明确需求
- 画出流程图
- 编写测试用例
不关注某一流程功能的细节
七、错误推断法
介绍
错误推测法指利用直觉和经验去猜测可能出错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是测试经验丰富地测试人员喜欢使用的一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 基本思想
- 基本思想是列举出可能犯的错误或错误易发生的清单,然后根据清单编写测试用例;
- 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凭经验进行的,即凭人们对过去所作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所揭示缺陷的规律性作直觉的推测来发现缺陷。
- 使用场景
- 项目紧任务急、时间不够,这时就不要按部就班的测试了,根据之前项目的经验,找到之前出错过的类似模块进行重点测试
- 所有正常测试结束后,通过错误推断法再测试一些之前出过问题的模块。
总结
以上就是较为常用的几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在测试过程中还是很常用到的,对于文章有错误及补充的欢迎大佬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