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远程调试(即gdb+gdbserver)环境由宿主机GDB和目标机调试stub共同构成,两者通过串口或TCP连接。使用 GDB标准程串行协议协同工作,实现对目标机上的系统内核和上层应用的监控和调试功能。调试stub是嵌入式系统中的一段代码,作为宿主机GDB和目标机调试程序间的一个媒介而存在。
目前而言,嵌入式Linux系统中,主要有三种远程调试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调试工作:用ROM Monitor调试目标机程序、用KGDB调试系统内核和用gdbserver调试用户空间程序。这三种调试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目标机远程调试stub 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而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则是大致相同的。而我们最常用的是调试应用程序,就是采用gdb+gdbserver的方式进行调试。
本文针对博主近期搭建gdb+gdbserver远程调试环境的一个总结。gdbserver在目标机中运行,gdb则在宿主机上运行。
1、交叉编译器
博主使用的交叉编译器信息如下:(如未安装交叉编译器,需先安装编译器)
如下介绍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如果已安装工具链则略过。
(1) 下载交叉编译工具链
官网下载:Downloads | GNU-A Downloads – Arm Developer
第三方资源网下载:广州友善电子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friendlyelec.com.cn)
(2)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如果是window系统下载的,则需要将下载的压缩包放进Linux内:(根据需求选择工具链版本下载)
执行解压命令,解压arm-linux-gcc-4.4.3-20100728.tar.gz到当前目录下
tar -xvzf arm-linux-gcc-4.4.3-20100728.tar.gz
你也可以通过-C指令解压到指定目录下,例如:
tar -xvzf arm-linux-gcc-4.4.3-20100728.tar.gz -C /home/tanglg/arm-linux
解压完成后,可以在/home/tanglg/my_tmp_fil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目录下看到一个bin目录,里面包含了各种编译工具文。
我们习惯把工具链安装在/usr/local目录下,故我们在/usr/local/目录下创建一个目录存放交叉工具链的文件:
sudo mkdir /usr/local/arm
将/home/tanglg/my_tmp_file/opt/FriendlyARM/toolschain/目录下的4.4.3目录拷贝到刚新建的/usr/local/arm目录下:
sudo cp ./4.4.3/ /usr/local/arm/ -r
设置环境变量PATH,使其可以在任意的目录下都可以访问到交叉工具链。
vim /etc/profile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4.4.3/bin //将其加在文件末尾处
输入如下命令立即使新的环境变量生效。
source /etc/profile
输入如下命令,如果显示内容含有/usr/local/arm/4.4.3/bin则表示已经添加成功。
echo $PATH
输入命令测试检查arm-linux-gcc -v 是否安装完成。显示了版本号即表示安装成功。
如果arm-linux-gcc -v命令后没有输出工具链的版本号,反而是输出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的错误提示,则说明你下载的工具链是32位的,而你的Linux系统是64位的。
如果需要让其32位的应用程序兼容到64位的系统中,则只需要依次安装如下两个依赖库即可:
基础依赖库:
sudo yum install glibc.i686 -y
libstdc++依赖库:
sudo yum install libstdc++.i686 -y
至此,交叉工具链安装结束咯,下面就可以大展伸手去安装gdb和gdbserver啦!!!
2、GDB源码包下载
对于嵌入式软件开发调试工具没有现成的,且嵌入式系统比较繁杂,gdbserver需要根据目标系统单独编译。gdb的源码包下载地址为:Index of /gnu/gdb
3、安装arm-linux-gdb
一般Linux发行版中都有一个可以运行的GDB,但不能直接使用该发行版中的GDB来做远程调试,而需要获取GDB的源代码包,针对arm平台作一个简单配置,重新编译得到相应GDB。
(1)解压源码包
tar -zxvf gdb-7.12.tar.gz
(2)生成Makefile
cd gdb-7.12/ //进入源码目录
mkdir /usr/local/arm-gdb //创建一个安装目录
./configure --target=arm-linux --prefix=/usr/local/arm-gdb //执行配置文件
注意:
--target: 指定编译环境,一般设置为交叉编译器前缀。
--prefix:指定安装路径,可自己任意指定合法路径
(3)编译与安装
make //编译
make install //安装
安装结束后会在你指定的安装目录下生成三个文件夹,里面包含可执行文件、头文件、动态库文件等,如下图所示:
(4)填加到环境变量
将生成的bin文件添加到环境变量中:
vim /etc/profile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gdb/bin //添加在文件末尾
source /etc/profile //生效环境变量
echo $PATH //检查环境变量
注意:
(1)你也可以放在其它环境变量下,例如:/usr/local/bin、/usr/bin等
(2)生成的文件可删除不需要用到的,比如,此处只需要使用arm-linu-gdb可执行文件,则你可只需将此文件添加到环境变量即可,其他文件可直接删除。
4、安装gdbserver
(1)生成Makefile
cd gdb-7.12/gdb/gdbserver/ //进入源码目录
./configure --target=arm-linux-gnueabi --host=arm-linux //执行配置文件
注意:
--target:指定目标平台,博主的目标平台为ARM。
--host: 指定宿主机运行的是arm-linux-gdb
(2)编译与安装
make
编译gdbserver不需要执行make install
命令,因为make
之后在当前目录下会生成可执行程序gdbserver。
(3)拷贝到目标平台
拷贝之前先更改gdbserver读写权限:chmod 777 gdbserver
将可执行文件gdbserver拷贝到目标平台的/usr/local/bin/目录下。
至此,远程调试环境已经搭建完成。
5、gdb+gdbserver调试流程
(1)检查网络是否正常
打开MobaXterm登入虚拟机和开发板的Linux系统,执行如下操作:
开发板ping主机
开发板ping虚拟机
主机ping开发板
虚拟机ping开发板
保证相互之间均可以ping通。
注意:主机ip、开发板ip和虚拟机ip地址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内。
(2)编辑和编译测试代码
1)测试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fun(int &a, int &b)
{
a = b = 10;
}void my_fun(int &a, int &b)
{a > b ? (a += b) : (b -= a);
fun(a, b);
}
int main()
{int a = 13, b = 16;
my_fun(a,b);
cout<< "a = " << a << endl;
cout<< "b = " << b << endl;return(0);
}
2)编译代码
-g : 设置带调试信息的程序
3)设置读写权限
修改可执行二进制文件test读写权限:chmod 777 test
4)下载文件到开发板
下载可执行二进制文件到开发板的工作目录下。(自己指定一个合法的工作目录)
文件下载方法:在Linux系统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先下载到window,然后再从window下载到开发板。(下载操作方式众多,选择自己习惯的就行)
(3)启动调试环境
宿主机IP:192.168.xxx.xxx
开发板IP:192.168.xxx.xxx
1)开发板上运行gdbserver
gdbserver 192.168.xxx.xxx:2001 test
其中 192.168.xxx.xxx 是宿主机的地址,2001是调试端口(该值建议设在2000以上),test是需要调试的可执行程序。gdbserver启动之后打印出下面内容:
2)执行gdbserver脚本
以上操作也可以通过自己编写一个shell脚本去执行,如下:
该脚本执行时需要输入一个参数,即需要调试的可执行文件名。执行时如果没有输入参数会有一个提示信息打印。执行命令如下:
./gdbserver test //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输入宿主机IP和端口号等信息了,直接执行脚本就搞定。
3)宿主机上运行arm-linux-gdb
arm-linux-gdb test
启动之后会打印如下信息:
最后一行(gdb) 表示arm-linux-gdb
在等待输入指令,现在需要输入指令来连接gdbserver,如下所示:
(gdb) target remote 192.168.xxx.xxx:2001
其中 192.168.xxx.xxx 是开发板的IP地址,2001是调试端口(必须与gdbserver端保持一致)
4).gdbinit脚本
每次启动gdb时都要在gdb命令行上手动输入指令,去连接目标机,操作上显得及其麻烦。而使用.gdbinit脚本则可以轻松解决此事。
gdb在启动的时候,会在你的当前工作目录下查找 ".gdbinit"
这个文件,并把它的内容作为gdb命令进行解释,所以如果我把脚本命名为".gdbinit",这样在启动的时候就会处理一些你常用的命令。
第一步:在”~"目录下添加一个.gdbinit
, 默认gdb初始化时会调用这个文件。
第二步:编辑该.gdbinit
, 在文件中加上 set auto-load safe-path xxx
set auto-load safe-path /home/tanglg/workspace_tlg/
指定了/home/tanglg/workspace_tlg/路径为gdb的安全加载路径,即后续你可在该路径下的任何子路径下均可加载.gdbinit文件并解释文件内容。
如果不在“~”目录下指定一个安全路径的话,会在使用.gdbinit时,报如下错误:
File "/home/tanglg/workspace_tlg/myapp/test/.gdbinit" auto-loading has been declined by your `auto-load safe-path' set to "$debugdir:$datadir/auto-load".
第三步:在/home/tanglg/workspace_tlg/myapp/test/(即你要Debug的目录)下,同样添加一个.gdbinit
第四步:
编辑该.gdbinit
,添加你需要的一些指令,例如:
当然在.gdbinit文件中你还可以添加别的指令。
.gdbinit编写好并保存
后,你就可以直接输入arm-linux-gdb test 开始gdb调试了,中途就不用再次主动去连接目标机的gdbserver了。如果你需要更改目标机的IP和端口号,只需修改.gdbinit文件。
至此开发板和虚拟机(宿主机)远程连接起来了。
(4)开始调试
建立链接后,就可以进行调试了。调试在宿主机端,跟gdb调试方法相同。注意的是要用“c”来执行命令,不能用“r”。因为程序已经在Target Board上面由gdbserver启动了,结果输出是在Target Board端,用SSH(或超级终端)查看。
按”c“全速运行后,在目标端查看运行结果:
至此,远程调试环境和调试步骤结束。
(5)调试常用命令
c --> continue的缩写,作用是程序继续往下执行。
l --> list的缩写,作用是查看程序代码,按回车可显示剩余未显示的代码。
b --> break的缩写,作用是设置断点。如:b xxx.cpp:4表示在xxx.cpp的4行设置断点。
b i --> break info的缩写,作用是查看所有断点信息。
q --> quit的缩写,作用是退出调试
6、安装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1)‘__NR_sigreturn’ was not declared in this scope
安装交叉编译器gdbserver 可能报该错:
解决方案:
//在这个linux-arm-low.c文件添加如下内容:
#ifndef __NR_sigreturn
#include <asm/unistd.h>
#endif
如果仍然不行,则再加上#define __NR_sigreturn 0
(2)Remote 'g' packet reply is too long: 40100100dc890000acfdffbe问题
在gdb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图所示错误:
解决方案:
修改gdb/remote.c文件,屏蔽process_g_packet函数中的下列两行:
if (buf_len > 2 * rsa->sizeof_g_packet)
error (_(“Remote ‘g’ packet reply is too long: %s”), rs->buf);
在其后添加:
if (buf_len > 2 * rsa->sizeof_g_packet) {
rsa->sizeof_g_packet = buf_len ;
for (i = 0; i < gdbarch_num_regs (gdbarch); i++)
{
if (rsa->regs[i].pnum == -1)
continue;
if (rsa->regs[i].offset >= rsa->sizeof_g_packet)
rsa->regs[i].in_g_packet = 0;
else
rsa->regs[i].in_g_packet = 1;
}
}
(3)arm-linux-gdb加载目标系统库出错
arm-linux-gdb在调试的时候会加载目标系统的库文件,如果出错时便无法调试,如下图所示:
解决方案:
可通过指令[set solib-search-path+库文件路径]来手动加载目标系统库文件,如下为我的设置:
set solib-search-path /usr/local/arm/4.4.3/arm-none-linux-gnueabi/lib/
(4)Reading symbols from target:/lib/ld-linux.so.3...(no debugging symbols found)...done.问题
网上说错误的原因是:代码编译时,未添加-g选项。
亲测发现,加了-g选项且选项加载-o之前编译,仍会有这个问题。但目前来看不影响调试,也恳请知道该问题原因的大佬能给予留言解答!!!
(5)“libc.so.6: version `GLIBC_2.14‘ not found“问题
此类错误一般是由于glibc库的版本过低或缺少相关版本造成,需要进行升级补充。
解决方案:
可以将自己安装的编译器中的该文件拷贝到开发板对应得路径下,去替换低版本得包就行。
比如我安装得编译器下对应该文件如下:
libc.so.6文件是由libc-2.9.so创建的软连接。
故我们把里,在通过该文件在开发板创建一个新的软连接。具体如下:
1)方法一:将libc-2.9.so文件拷贝到开发板的"/lib"目录下
方法二:将libc.so.6文件压缩后,再从目标平台解压,此时软连接就会被成功拷贝。
2)将原来的libc.so.6文件备份。 (千万别直接将原来的文件名改掉,否则会出大问题,详情见后文。)
3)ln -s libc-2.9.so libc.so.6 //创建软连接
注意:以上操作有个问题,你把原有的libc.so.6文件更改为其它名字后,你就无法使用ls,mv等shell命令了,会报如下错误:
因此就无法使用ln命令,也无法在重新更改libc.so.6文件名了。因此在此处你要么在宿主机上编译一个libc.so.6 文件进来,要么就是利用SSH的图形界面,先创建libc.so.6 软连接,但连接的名字不能为libc.so.6 ,而是要与原文件有所区别,否则会有冲突,利用图形界面,将原来的libc.so.6 文件名改掉,再把前面新建的libc.so.6xxx 软连接改名为libc.so.6 即可。
在图形界面修改文件名称:
最终效果如下:
7、参考博客
gdb+gdbserver远程调试技术(一)——调试环境搭建_Ahren.zhao的博客-优快云博客
gdb+gdbserver安装及调试(总结) - 飞速网 (feisuxs.com)
‘__NR_sigreturn’ was not declared in this scope_蜜汁辣酱^_^的博客-优快云博客
“libc.so.6: version `GLIBC_2.14‘ not found“类错误处理-优快云博客
Gdbinit 无法调用的问题_auto-loading has been declined by your `auto-load _申小白的博客-优快云博客
【结束语】因技术能力有限,文章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技术大佬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