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各个产品公司的迭代流程都大同小异,因为规范起来,迭代流程就是那一套。目前觉得差异比较大的就是使用的工具和具体管理的方式,这个也是很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的,看看有没有更加高效的方式或工具。
这篇文章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开讲述,不排除我写着写着会修改大纲的可能:
一,需求收集
二,需求整理
三,优先级划分 及 需求交付(直白地说就是怎么写 PRD 文档)
四,需求评审 及 产品评审
五,需求变动(针对由于其他特殊问题导致的需求变动,产品经理该如何做到“不背锅”)
六,工具(滴答清单、为知笔记、confluence、JIRA、Axure)
如果感兴趣的话,还有……
七,如何更高效地跟交互、UI 设计、开发、测试 沟通和交流(这部分貌似没人感兴趣我就不写了……)
下面开始,是正文。
〇,流程图
先看一下大概的流程图,每个环节再具体解释
一,需求收集
其实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来源会不太一样。这里会尽量列出所有可能的来源。
用户反馈:产品中包含『用户反馈』页面,用户通过『用户反馈』入口,直接反馈过来的一手信息。
用户研究:通过用户调研、用户访谈、用户拜访、可用性测试等方法获得的用户一手信息。
客服团队:通过客服团队收集并反馈的二手信息。
市场/商务/BD团队:通过市场/商务/BD团队接触用户时,获得的用户需求。
内部成员需求:测试团队、开发团队、运营团队,针对产品提出的需求。
战略型需求:来自竞品的竞争压力产生的需求,团队制定的产品发展方向下的需求。
其他需求:老板需求。(牛逼的产品经理可以忽略这一项……)
其实看似需求来源很多,再综合一下,分析出来就是两种:1,外部需求;2,内部需求。
针对于外部需求,又分为『一手信息』获得的需求和『二手信息』获得的需求。『一手信息』就是产品经理直接从用户方获得的需求信息,是未中途经人加工过的。经过其他职能岗(如客服、市场、商务等)转述给产品经理的信息称为『二手信息』,这类需求相对而言质量没有『一手信息』高,需要产品经理再进行处理和分析。建议产品经理都找到方式直接跟用户进行沟通,而不是要假借他人之耳去听取需求。
内部需求,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经常会从不同小组或者部门的同事那里获得新的需求内容,一般这些功能是针对于产品功能的可用性或者优化的。再就是根据产品战略制定的需求内容。
这两部分需求其实获取起来没那么难,外部需求就是,想尽一切方法去接触用户、然后跟用户沟通。内部需求就是,多跟同事们沟通,没事儿多聊聊,问问看他们对于产品的看法。战略型的需求内容就不说了,这个涉及到不同公司的管理方式,说出来又是长篇大论的东西,甚至免不了要吐槽……
二,需求整理
如果需求收集做的比较到位,到手的需求是多且杂的,基本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这种情况下,要做的流程图上已经比较详细的说明了。
1,只保留有效需求
剔除那些看上去很明显不合理的需求。这个步骤需要依赖产品经理自身的经验和对自己产品的了解程度。
『对自己的产品很了解』,这一条看上去简单但挺难做到的,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经理自身的能力,还需要行业的经验、在公司呆的时间足够长。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后,产品经理才能够很高效准确地做到『只保留有效需求』。
2,需求分类
有效需求进一步分类就是:需讨论的需求、需开发的需求、已有功能支持的需求
- 需讨论的需求:对于是否需要做不是很确定,需要跟相关人员讨论。
- 需开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