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年后第一周我们继续讲数字化名词。
今天要讲的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技能类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认识类
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默会性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个体性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非理性
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情境性
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文化性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偶然性与随意性
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相对性
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稳定性
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整体性
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2、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也称编码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包括“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
1、 通过规范管理来减轻成长的痛苦。规范管理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而成文的管理制度其实就是组织知识显性化的结果。组织只有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以后,才能被其组织成员相对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才能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供更多的共同语言。
2、通过部门主管\专家的内部授课制度,使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同知识。让部门主管或专家授课做课前备案,是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这需要跨越一系列障碍,首先是将自己独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与其它人分享,这不可能是组织成员的自发行为。而隐藏自己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才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其次组织中那些掌握独特关键知识的成员为了维护其特殊地位,不会轻易将自己持有的知识与他人共享,从而客观上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显性化。因此使员工个人知识资源的显性化并实现组织成员间交流与共享,这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难度可能丝毫不亚于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难度。
3、实施岗位的合理轮换制度,也是知识显性化的不错药方。通过岗位的轮换,一方面后来者要总结前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会将以前一些零乱的信息进行集结进行否定与扬弃,这两方面都是一种知识显性化的行为。
4、组织上下级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也是使知识显性化的很好形式,特别有利于将组织高管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5、流程化、格式化、模板化这“三化”是组织隐性知识、特别是经历型知识进行显性化的关键。
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么多,我们下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