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记录,不保证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1、观察Frame信息,写出数据包的捕获时间,这个包与第一个包的相对时间增量,帧序号,数据包的长度,捕获的长度,协议封装层次。
数据包的捕获时间:
这个包与第一个包的相对时间增量:
帧序号:
数据包长度:
捕获的长度:
协议封装层次:
2、找到一个单播帧,分析其首部各字段值,并说明其含义,如发送计算机的MAC地址和接收计算机的MAC地址各是什么,以及类型字段等。
Ethernet V2帧头结构为 6bytes的源地址 + 6bytes的目标地址 + 2Bytes的协议类型字段 + 数据
过滤原则:eth.dst.ig==0
以太网协议版本II,源地址:厂名_序号(网卡地址),目的:厂名_序号(网卡地址)
字段含义:厂名_序号(网卡地址),目标Mac地址:(34:71:46:9a:c3:15)
字段含义:厂名_序号(网卡地址),源Mac地址:(ac:67:5d:42:11:7a)
类型字段:
3、找到一个广播帧,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什么,数据部分承载的是什么协议的数据包?
过滤原则:eth.dst == ffff.ffff.ffff
源地址:(34:71:46:9a:c3:15)
目的地址:(ff:ff:ff:ff:ff:ff)
承载ARP协议数据包
4、尝试编写过滤规则找到一个组播帧。
eth.dst.ig==1
5、实验中捕获的所有以太网帧,最小帧长是多少?为什么?
(参考别人的)
最小帧长为42,无线网抓包可能会出现短帧。
然而不出意外的话,有效帧长为64。
原因:按照标准,10Mbps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连接的最大长度是 2500米,最多经过4个中继器,因此规定对10Mbps以太网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为51.2微秒。这段时间所能传输的数据为512位,因此也称该时间为 512位时。这个时间定义为以太网时隙,或冲突时槽。512位=64字节,这就是以太网帧最小64字节的原因。
6、在实验中捕获的以太网帧中,除了封装IP数据包,还有别的什么协议的数据包?Type字段的值是多少?
还有arp协议的数据包,字段值为
所有捕获的数据包协议以及字段值如下:
Tcp:
Udp:
Arp:
Icmp:
Http:
Dns:
Rtcp:
TLSv1.2:
TLSv1.3:
本次记录就到这,主要是记录一下Wireshark一些参数是怎么看的,没什么技术含量
如果有错误麻烦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