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听了华为的实习生招聘会议,恰巧看到这么一段评论!
偶然有感
对于互联网行业,网络上总是充斥着这么几点评论——“高薪”、“码农”、“CV工程师”、“996”、“35岁职业危机”
**首先,**我认为时代在进步,而且任何行业都在快速发展着,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淘汰,对于职业危机这一言论,我认为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行业,可能计算机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诸如硬件、机械、土木)来说,就业黄金年龄是偏短,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距。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着行业危机,要想在一个行业长久做下去,必须通过持续学习。而不是混日子凭借经验做一生,纵使真的可以凭借操作工经验生存下来,薪资方面也不会有质的飞跃,所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是王道,这适用于绝大多数行业(可能有不用继续学习的行业、我不太了解的)
**再者,**谈谈“996”,最近这几年风气有点被带偏了,越来越多的公司把“996”当成了一种共识,“内卷”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行业公司也走向了“996”,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行业,我了解到的“机械行业”(主要因为我本科是机械),身边的师兄年薪过20w的很少不是“996”的,“高薪”很诱人,但是公司的本质是赢利、是需要运营的,给予员工高薪,必然要求员工创造高价值,员工相应的就是付出更多时间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汇报,工作的本质其实也还是劳动的等值交换,承受高薪的好处必然需要更多的付出,不过其实越优秀的人不太在意996,甚至远远超出996,这也正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今天听到一句话,感觉挺适合这个场景的,现在的优秀都是大家一点点的建设起来的(存在天赋差距、更大多数人相差多的是勤奋)
**次之,**我想讨论一下“程序员”和“码农”的区别,其实个人作为一个初级程序员、而是正在转过来的,我不太理解,我了解的是“码农”的程序员对自己的“戏谑”,而有些人将码农理解为“搬运工”、“CV”工程师,很多程序都是直接从Google或者知名网站复制粘贴,故而称之“搬砖”。另外,我看到有些程序员工作时间是9-6-5,而有的程序员工作时间是9-9-6,前者被称为程序员、后者被称为码农,个人理解,现在由于程序规模增大、程序员数量增多,用户量激增,用户对程序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为了优化用户体验,程序需要不断优化,诸如数据结构的选择、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基于计算机硬件的优化(诸如局部性原理)、以及基于理解汇编过程的程序优化(++i、i++)等等、亦或者是为了使得大型软件可扩展、易维护而采用选择精心设计的架构、设计模式等等,以及良好的编程习惯(使程序可读性好、便于其他开发人员修改),好的程序并不是简单的CV,(个人间接,可能理解有误,还请大家讨论)
**最后,**今天听了宣讲会,看到了华为宣传小短片,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世界!
在现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绚烂多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这些技术不会因为个人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学习计算机不一定为了找一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但是一定能在不断学习中与时俱进,互联网+传统行业也是未来趋势,与时俱进能让我们未来在事业上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