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程序的性能测试需要结合其轻量化、依赖宿主环境、快速加载等特点,重点关注以下专项测试内容:
一、小程序性能测试专项
1. 启动性能测试
- 测试指标:
- 首次启动时间:从用户点击小程序到首屏完全加载的时间(冷启动)。
- 二次启动时间:缓存后的启动时间(热启动)。
- 测试方法:
- 使用宿主平台提供的性能分析工具(如微信开发者工具的「性能面板」)。
- 对比不同网络环境(WiFi/4G/弱网)下的启动耗时。
- 优化方向:
- 减少主包体积(分包加载)、延迟非必要资源请求。
2. 页面渲染性能
- 测试指标:
- 首屏渲染时间(FMP, First Meaningful Paint)。
- 页面切换流畅度(FPS帧率,需≥50fps)。
- 测试方法:
- 通过开发者工具的「Trace」工具分析渲染耗时。
- 监控
setData
调用频率和数据量(避免频繁触发渲染)。
- 常见问题:
- 长列表未做虚拟滚动、图片未懒加载导致卡顿。
3. 网络请求性能
- 测试指标:
- API接口响应时间(P90/P95延迟)。
- 并发请求的稳定性(小程序通常限制并发数,如微信最多10个)。
- 测试方法:
- 模拟高并发场景(如抢购活动页)。
- 弱网测试(2G/高延迟网络下的超时处理)。
- 优化建议:
- 合并接口请求、启用HTTP缓存、压缩数据(JSON/图片)。
4. 内存与CPU占用
- 测试指标:
- 内存泄漏(长时间运行后内存是否持续增长)。
- CPU占用率(复杂动画或计算逻辑是否导致卡顿)。
- 测试方法:
- 使用微信开发者工具的「Memory」和「CPU」面板监控。
- 反复操作页面后观察内存变化(如频繁打开/关闭页面)。
- 典型问题:
- 未销毁的定时器、全局事件监听未解绑。
5. 包体积与加载效率
- 测试指标:
- 主包大小(微信限制2MB,超限需分包)。
- 分包加载时间和顺序合理性。
- 测试方法:
- 分析代码依赖树,剔除未使用的组件/库。
- 测试分包预加载策略(如
preloadRule
配置)。
- 优化手段:
- 图片转CDN、代码压缩、按需引入组件。
6. 宿主环境限制测试
- 测试内容:
- 小程序在后台运行时的资源占用(如音频播放、位置更新)。
- 平台API调用频率限制(如微信的
wx.request
最大并发数)。
- 测试场景:
- 多任务切换时小程序是否被宿主自动回收。
- 调用受限API时的降级处理(如获取用户信息失败)。
7. 缓存性能测试
- 测试指标:
- 本地缓存读写速度(
wx.setStorage
/wx.getStorage
)。 - 缓存策略对离线功能的支持(如静态资源缓存)。
- 本地缓存读写速度(
- 测试方法:
- 模拟清除缓存后首次加载的完整性。
- 测试缓存过期机制是否生效。
二、专项测试工具推荐
- 微信开发者工具:内置「性能面板」「Trace工具」「内存分析」。
- 云测平台:阿里云EMAS、腾讯WeTest(覆盖多机型兼容性)。
- 弱网模拟工具:Charles、Fiddler(限速/丢包设置)。
- 自动化脚本:使用
miniprogram-automator
进行性能回归测试。
三、注意事项
- 宿主差异:不同平台(微信/支付宝/百度)的性能限制可能不同。
- 版本兼容:测试最新宿主版本对性能的影响(如微信基础库更新)。
- 用户场景:重点测试高频操作路径(如首页、支付流程)。
- 监控上报:接入性能埋点(如首屏时间、API成功率)。
通过以上专项测试,可以系统性发现小程序的性能瓶颈,确保用户体验流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