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岳彰
编辑 | Dave 董雯雪
视觉 | 任染
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学院」的第 0121 篇原创
沟通,是人类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拥有了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与此同时,沟通失败的情况却愈演愈烈。
打字时冷冰冰的语气让人总是免不了妄自揣测对方的态度。一条又一条的信息还是说不明白的事儿,让人急的跳脚,最终的结果就是:见面说吧。
似乎沟通这件事儿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是发展出了不同的障碍与问题。
然而有一种障碍是永恒的,不分时代,不论种族。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谁不曾遇到一个像一堵墙一样的人?就让我们简称他们为“墙人”吧。
“墙人”其实很容易识别,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反弹能力。
无论我们抛出什么“信息球”——建议,反馈,示好——他们都会像一堵墙一样将我们的信息反弹回来。
和“墙人”的沟通模式也很容易辨别。
比如你正在和一位“墙人”探讨是否有更高效的合作方式能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而“墙人”坚信他构想的方式A是最理想的。
你们两个人的沟通过程很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你)抛球1:我觉得A很好,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在此基础上,是否有更高效的方式?
墙人:当然可以,我觉得(此处省略1000字),所以A就是最好的方式。
抛球2:我收集了大家的一些反馈,似乎A也有一些问题。
墙人:我完全同意大家的意见,但是(此处省略1000字),还是A更好吧。
抛球3:如果你坚持A,是不是会对一些部门造成损失?
墙人:有可能,但是(此处省略1000字),我觉得还是A比较好。
写到这里,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共鸣。
于是下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如何与“墙人”沟通?
其实方式很简单:不要沟通。
“墙人”之所以成为一面墙,是因为他们缺乏开放的心态(open-minded)。
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很容易,教给别人逻辑就比较难,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样,是一个长期的难以实现的过程。
如果对方不通过大量的读书和深入思考,不断自省,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在职场上是无法改变这些人的。
在人才管理上,我一向的主张是:筛选,而不是改变。
一个在学校和家庭十几二十年都无法被改变的人,在职场上的短短几年又如何改变?
身为对方的上级或同事,我们也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对方。
当我们遇到“墙人”时,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深入沟通,而是找到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用他的方式传递信息,直到把工作完成为止。
毕竟,在职场上,get things done(完成工作)是最重要的。
我们没有必要去babysit(哄)或者改变任何人。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墙人”?
固执己见是每个人都有的倾向。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比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要美貌/英俊至少30%。
这种自恋自然会体现到我们对自己观点的恋恋不舍上。
这些年来,我不断试图摆脱这种自恋式偏见,希望不要让这样的偏见蒙蔽自己的双眼。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面曾经写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每当她希望提醒自己一件事儿的时候,就会在袖口别一支别针。比如:不要乱说话,不要乱提问。当自己有这个倾向时,就摸一摸这枚别针。
我后来也找到了帮助自己摆脱自恋式偏见的这枚“别针”。
Ray Dalio在《原则》中说过一句话——当我们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时,一定要问自己:万一他说的是对的呢?
每次与人讨论出现不同意见时,我就会在心里“摸摸这枚别针”。对方说的话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有我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如果按他说的,事情会不会变得更有效率?
摸过别针之后,我在沟通中就会抱有更加开放的心态。
即使对方的意见被我在内心否定,我也决不会以负面的态度进行沟通。因为我的思维完全放在不同观点对事情的推进上,而不会产生针对个人的好恶。
当然,如果一个人被我归类为“墙人”,我和他之间的沟通就会换一种方式——对方能理解的方式。
就像之前说的,我们在职场上最重要的是get things done,而不是去改变任何人。
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也许“墙人”自有“墙人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