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与“失控”
2013是很多领域“失控”的一年。“控制”式的工作方式越来越不起作用。
在媒体圈,传统媒体以上行下效、层层管理的方式生产内容,在去年被UGC模式的新媒体进一步冲击,泥沙俱下、体系崩塌,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事。
营销圈,过去的工作方式也建立在“控制”的基础上,控制媒体、控制渠道、控制人,这是我们默认的思维模式。
传统广告投放,我们立足于Cover庞大人群,“逼迫”他们来看你,以一种近乎“谎言重复1000遍也会是真理”的方式来营销。今天这个被“点对点”的传播结构彻底颠覆。
2013年有很多脱颖而出的公司,在传统营销上的预算是0,他们做的不再是“Control”而是“leading”,是引导。“谎言重复1000遍会是真理”可能仍对,只是用户已不再给你这个机会去重复。
“控制”是儒家思想,带有很强的“我要……”色彩,强调的是“作为”;道家讲求“无我”和“无为”,这不是消极的不做事儿,我将其理解为积极的“不作为”:在今天积极主动地放弃掉“控制用户”的一切想法。
在职场上,过去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但今天,“扁平化”,或者像KK所说的“自下而上”的“涌现”,众愚成智的蜂群效应,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已成风潮。
“去中心化”的另一层意思在我看来就是《道德经》里的“小国寡民”状态,公司采用分布式的工作方式,减少“中心大脑”扮演的角色……
二、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道家思想典型,这个表达转化成互联网语言要如何说?
三、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前几天听了营销大师科特勒的几个音频讲座,庆幸老人家比较长寿,在目睹了日新月异的营销变化之后,他在4P、6P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提出了“水平营销”的概念,进一步充实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转身思考,这件事恰恰反应出:任何一种理论一旦凝结成书,也即成为过去,从“为学”的角度,你尽可以看遍天下的各种理论,一千零一种关于营销、关于爱情、关于道德的学说,也无助于你去成为一个懂营销、懂得爱或者有道德的人。
互联网的“试错”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为学”和“为道”的区别,你可以选择将所有理论积累在头脑中,像一台PC一样,OR,将他们消化变成自己的洞察与实践。
所以KK说:“我认为互联网创业者们应该不断地实验。……创业者可以对此思考,但不必思考过多,而是应该行动做事。”
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且不论“神人”和“圣人”这两种我没见过,也无法理解的人,单说“至人”。
现在很多人把Elon Musk视为乔布斯接班人,假设成立,那他和乔布斯将一样“无己”,“无己”的意思是这个人已经化身为某一种精神元素的标签,比如当你谈论乔布斯,则不可能离开“科技”和“创新”这两个主题,那么,你还是在谈论他“自己”吗?
过去对企业领袖个人营销这件事,营销典籍给出的更多是“儒家”的“控制”式的思维模式,典型的就是“CEO声誉管理”这种东西,其核心一是“装B”,二是“上神坛”。
这种高高在上的定位跟现在的传播环境完全背离,坚持“有我”的结果只有两种:装B成功,用户远离你;不成,则跌落神坛变成一个笑话。
那“无我”是什么呢?
把《武侠》里的那句台词:“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反过来说,品牌的最高境界还是应该把“我”的真善美,转化成“众生”的真善美;借由“无我”的努力、“小我”的泯灭,去融入、去消弭、去共建(你说用户参与感也好卷入也罢)、去实现与广大用户的一个“大我”的达成。
在上边这些简单理解的基础上,下面是我对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的一些解读。
原文:“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简单的方法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之道也不例外。”(P29“我对功夫的看法”)
宇见的书评:“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营销也是,以往我们理解的营销无关自我表达,更多是包装,这种理解有误。在营销中,凡是有违个人、企业、品牌真实“自我”的表达,其实都是有害的表达。它事实上妨害了用户了解、喜爱你。说假话就很难前后一致,形不成统一的认知。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法”,你可以把能想到的营销方法:PR、论坛、微博、微信、广告、线上下活动等等,全用一遍,也可以只用一种,并把它用到极致。这是我理解的“最小的动作和力量”,只选一种你最有心得,最“轻”又最具“穿透力”的。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陈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实用”绝对比“招式”重要。
原文:“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P33“截击拳法之道”)
宇见的书评:“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风格”并不是不了解“风格”、不了解“招式”和“理论”,只是不要被这些招式和理论所“绑架”。
原文:“我们暂且这么说,一种招式的创始人可能接触到部分真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随着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意向和套路,被他的徒弟及追随者转化成法则。教义被创立、强制性的仪式被设定,理念被制定,最后体制被确立。”(P35“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
宇见的书评:看看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再回顾历史,这也许才是很多伟大企业无法基业长青的内因:“弟子与追随者们”热衷于延续过去取得成功的那些“招式”,那些套路,不惜使用“教义”、“法则”、“仪式”甚至“体制”来巩固它们,而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新的“洞察”。
原文:“什么是截拳道?坦白的说,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招式……截拳道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制敌方式,加上一些信条和方法,它并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观察实战。”(P38“什么是截拳道”)
宇见的书评:“坦白的说,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招式……”,如果李小龙发明的截拳道,是某种新的招式,那就跟市面上出现过的很多营销理论一样,可能包装、概念上,会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却并无区别。所以,“截拳道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制敌方式,加上一些信条和方法。”李小龙说的意思按我理解,这不是某种知识或者程序化、格式化的东西;
“而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观察实战。”这与营销是共通的,“营销”之所以有魅力,正是因为无限可能。
这是一系列“以正合、以奇胜”的游戏:当一种手段、一种做法,无论当时多经典多有效,在被大多数人熟悉并掌握后,都无可避免地走向失效。一种新的营销手法会兴起,形式、渠道、手法,都在不断转换着,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所以营销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跟技术、产品本身的进步一样,它只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不断向前延伸着的创新本身。
所以,李小龙接着说:
“刻意迷恋某一技术是一种病态,不管该技术是多么的有价值。”(P43“原始的纯净”)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些全新的东西,体验到紧张的感觉;但是明天这种体验就成为机械性的,因为我想重复这种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描述不可能永远是真实的。真实的是此时此刻所洞见的真理,因为真理没有明天。”(P98 “武学笔记”)
宇见的书评:的确,“真理没有明天”,一种既定的营销理论、知识会有,因为它们是死的,可以被反复的炮制和修改,添枝加叶、装点上镶嵌宝石的漂亮外壳,于是你可以满嘴SOLOMO,到处讲各种新鲜花哨的Solution和Evolution,装B的感觉总是美好,因为它看起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但真理没有;
营销实践和功夫一样,属于“此时此刻”,追求“此在”。成功不会以相同的形式重复自己,但大部分人仍然醉心于追求“成为机械性的”,想“重复这种快乐的感觉”,这无非是一种妄念。
原文:“知识总是与时间相关,而‘认知’不受时间限制,知识有一个源泉,它来自积累,源自结论,而‘认知’是动态的。”
“这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需求且没有焦虑的意识。如果你处于这种心境之中,就会有感悟。只有感悟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P99 “武学笔记”)
宇见的书评:“知识有一个源泉,它来自积累,源自结论,而‘认知’是动态的。”我没有见过比这个更深刻的表达!
如果我们从事营销,就像李小龙对待功夫的态度一样,我相信那不是一个寻找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升级、更新“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需求且没有焦虑的意识。”寻找知识的意识会有“需求”和“焦虑”,因为对于营销知识,或者光彩夺人的成功案例,小米或是BAT,我们总会挑剔,会焦虑,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去追随,会觉得“这个有用,那个没用”,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焦虑。
按我理解,李小龙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停止寻找知识,眼睛不要向外看,不要去跟着别人奔跑,那你就已经输了;不要被迷惑,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内在,寻找“认知”和“洞察”,他说得比较通俗:“感悟”。
这也是宇见希望去写一些感悟,而非营销方法论的原因。可以说,我不擅写方法论,也可以说,我相信,最终是“洞察”以及“感悟”,能让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改变。
写本文是向一代宗师李小龙的一次致敬;作为一个中国人,普通的营销爱好者,我不认为我们需要盲从于西方营销经典,对它们视而不见也不可取,而是应该打开心怀,接纳、但不为其中任何东西所反制。
“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
当互联网人凭借营销创新,以一种“野蛮”的姿态成功崛起,这已证明,营销的核心正是李小龙所指的:不断更新的“认知”、不断保留的“多种可能”、不断坚持的“实践”、以及不遗余力,减掉一切冗余的 —— “简简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