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怎么回事?从小学到大,这么多书,读书谁不会呀?还要来谈怎么读书?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我不是在开玩笑,是的,读书各有各的理解,但是,读书的效果还真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读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就我而言,读书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读书目标
2.评估阅读价值
3.概读
4.如有必要,细读
以下分述之。
第一步是当然的,读书读书,有书方能读,看起来此歩最不重要,但事实上是最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初涉足某个领域的时候,一本好书是好起点,好基础,而一本不好的书会让你绕弯子,养成坏习惯..等等,最后你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你会感慨为啥当时我没有发现这本书呢?其实,可能是你在寻找合适的阅读目标方面欠缺了一点功夫!^_^
就我而言,读书目标来源主要有四:1.朋友推荐;2.网络;3.已读书的参考书籍;4.书店概览。其余几点容易理解,第3点来自一本好书的参考书通常也是好书,不知道您注意到了这点没有^_^。比如说我想学习Linux Kernel,就会向朋友问问推荐那本书入门和进阶;在网络上搜索Linux Kernel书籍及其评价,如果可以,下载电子版试读,认为有必要才购买实体书;闲暇之余,豆瓣读书和书店会去逛逛,会有未曾注意到的好书发现之喜哦!通常,此歩在初涉及某领域时比较重要,如果你已是专家,相信该领域的好书你已经都知道了...
如果说第一步是从外部来寻找好书,第二步则是自己来初步评价某书是不是值得一读。通常,在你不是专家以前,一本书的内容可能大部分你都看不懂,哪怎么对比同是看不懂的两书间水平高低,阅读价值大小?
就我而言,我会通常看几个地方:一头二尾三目录;头者,简介、前言、译序等,通常,这些会给出大致内容、适合读者、特点等,而名作者/译者、多个版次、属于某已知好书的丛书等都会加分;不过,似乎现在很多书在这上面都会搞些噱头来吸引人,比如读者赞誉、名人作序啊,个人感觉可以完全忽略之,不如上述靠谱,比如,通常名人推荐的是不如自己的书,对吧,比自己好的估计轮不到他来推荐了^_^尾者,附录、习题答案、索引、参考书籍等,前两者不说,索引代表作者对书创作的庄重度,参考书籍的引用数、被引用数侧面彰示这本书的价值,如果一本书引用了众多好书,通常不会很差的,对吧?被众多书引用哪更不得了,呵呵。目录通常看出一本书的组织,精心编制的目录一看之下就能把握书的脉络,相反,如果目录不能突出主题,对该书价值我会打个疑问。
三、四歩易理解,基本我们都有经历过。随便侃几点。
概读,跟书籍种类有关,就技术书籍而言:1.跳读还是从头到尾?2.遇到不理解的是深究还是跳过去?3.习题是不是都得做完?概读以把握书籍思想为主,一般不建议跳读;不理解如不是很影响后续章节理解,可以跳过;习题不能跳,至少得想一想。
细读,此时追求对细节的把握,1.选择感兴趣的章节;2.追求完善的理解,多思考所以然;3.习题要细作,比如编码类最好能实际运行;4.是不是记笔记?见仁见智,个人觉得做比不做好;5.最后想一想,如果是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6.分享,投入了这么多,可以把你的所得用PPT、文章的形式跟其他人交流,能让别人获知说明你真懂了。细读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精力,相应的,结果也会比较深入,因此,选择好目标就很重要。
好吧,胡侃了一通,似乎也没有个很有价值的东西,哎,在怎么阅读一本书上,其实我也得好好学习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