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参考模型,7层网络模型总结
1、物理层:
主要功能: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屋里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作用: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与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
透明传输的意义就是:不管传的是什么,所采用的设备只是起一个通道作用,把要传输的内容完好的传到对方!
2、数据链路层:
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
主要功能: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具体工作:接受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一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受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 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
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3、网络层:
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最高的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通过路由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与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的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的,数据链路层是解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