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ython函数被多个装饰器修饰时,调用顺序

本文详细解释了在Python中,当eat()函数同时被@loger, @timer, @test装饰器修饰时,装饰器的执行顺序:先loger,再timer,然后test,最后返回函数的执行结果。通过实际例子展示了装饰器前后调用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当python函数被多个装饰器修饰时调用顺序

@a

@b

@c

eat()

相当于先调用 装饰器a 的前半部分方法

再调用 装饰器b 的前半部分

再调用 装饰器c 的前半部分

接着调用 被装饰的函数

然后调用 装饰器c 的后半部分

然后调用 装饰器b 的后半部分

最后调用 装饰器a 的后半部分

import time

def loger(func):
    def wapper(*params):
        print("开始调用 func 函数")
        func(*params)
        print("调用func函数结束")
    return wapper

def timer(func):
    def wapper(*params):
        start = time.time()
        print(f"start time is {start}")
        func(*params)
        end = time.time()
        print(f"end time is {end}")
        spend = end - start
        print(f"总共耗时:{spend} 秒")
    return wapper


def test(func):
    def wapper(*params):
        print(f"test begin")
        func(*params)
        print("test end")
    return wapper


@test
@timer
@loger
def eat(name, sex):
    print(f"{name} {sex} 开始吃饭了")


eat("小胡", "女")
test begin
start time is 1659020236.3356302
开始调用 func 函数
小甲鱼 女 开始吃饭了
调用func函数结束
end time is 1659020236.336002
总共耗时:0.0003719329833984375 秒
test end

### Python 多层装饰器执行顺序多个装饰器应用于同一个函数,这些装饰器按照从最接近函数定义到最远离函数定义的顺序依次应用。这意味着如果存在两个装饰器 `decorator1` 和 `decorator2` 并且它们都作用于同一函数,则先处理靠近该函数的那个装饰器。 具体来说,在不使用 `@` 语法的情况下,可以这样理解多层装饰器的应用过程: 假设有一个名为 `greet` 的原始函数被两个装饰器 `strong` 和 `emphasis` 所修饰,那么实际发生的操作相当于下面这段代码[^4]: ```python def greet(): return "hello" greet = emphasis(strong(greet)) ``` 这里展示了如何通过嵌套调用来手动实现带有多个装饰器的效果。对于上述例子而言,首先会创建一个新的由 `strong` 装饰过的版本;接着再把这个新版本传递给 `emphasis` 来获得最终的结果对象——即经过两次装饰后的 `greet` 函数。 因此,当有如下形式的多重装饰器声明: ```python @outer_decorator @inner_decorator def some_function(): ... ``` 实际上发生的过程是从内向外逐级包裹原函数:首先是 `some_function()` 经过 `inner_decorator` 变成中间状态的对象A,之后这个对象A又被传入 `outer_decorator` 得到最后返回的新函数B[^5]。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一点,考虑以下具体的实例来观察不同层次上的变化情况: ```python import functools def make_bold(fn): @functools.wraps(fn) def wrapper(*args, **kwargs): result = fn(*args, **kwargs) return "<b>" + str(result) + "</b>" return wrapper def add_parentheses(fn): @functools.wraps(fn) def wrapper(*args, **kwargs): result = fn(*args, **kwargs) return "(" + str(result) + ")" return wrapper @make_bold @add_parentheses def hello(name="world"): return f'Hello {name}!' ``` 在这个案例里,`hello` 首先是被 `add_parentheses` 修改了一次,然后再交给 `make_bold` 进行二次加工。所以当你调用 `hello('Python')` 后得到的是字符串 `"(<b>Hello Python!</b>)"` —— 先加上括号,随后再加上粗体标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