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知识核心
一、曝光三要素(核心)
| 要素 | 作用 | 单位/标识 | 核心规律 |
|---|---|---|---|
| 光圈 | 控制进光量 + 决定景深 | f值(f/1.4-f/22) | f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多→景深浅(背景虚化);反之则景深深(前后清晰)。 |
| 快门 | 控制感光时间 + 捕捉动态 | 秒(1/1000s-30s) | 速度越快→曝光时间短→进光少→凝固动态;速度越慢→曝光时间长→进光多→记录轨迹。 |
| 感光度 | 控制传感器感光敏感度 | ISO值(100-6400+) | 数值越低→画质越纯净(噪点少);数值越高→感光越强→噪点越多(光线不足时应急)。 |
二、常用拍摄模式(操作核心)
| 模式 | 核心控制 | 适用场景 |
|---|---|---|
| Auto档 | 相机全自动(光圈/快门/ISO) | 新手快速出片,无创作需求时。 |
| A/Av档 | 手动设光圈,相机自动匹配快门 | 需控制景深(人像虚化、风光清晰)。 |
| S/Tv档 | 手动设快门,相机自动匹配光圈 | 需捕捉动态(运动抓拍、光轨拍摄)。 |
| M档 | 手动设光圈/快门/ISO | 专业创作,精准控制曝光(夜景、棚拍)。 |
三、关键基础概念
-
曝光状态
- 正确曝光:明暗适中,高光、暗部细节完整。
- 过曝:进光过多,画面过亮,高光区域“死白”无细节。
- 欠曝:进光过少,画面过暗,暗部区域“死黑”无细节。
-
景深影响因素
- 核心因素:光圈(f值越小,景深越浅)。
- 辅助因素:焦距越长(长焦)景深越浅;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
白平衡(WB)
- 作用:校正画面色彩,避免偏色(如黄、蓝调)。
- 常用选择:自动白平衡(AWB)→ 日常通用;根据场景选(日光/阴天/钨丝灯)→ 精准控色。
四、经典基础构图(快速出片)
| 构图法则 | 核心逻辑 | 适用场景 |
|---|---|---|
| 三分法 | 将主体放在画面1/3交叉点上 | 人像、风光、建筑等几乎所有场景。 |
| 引导线 | 用线条(路/河/栏杆)引导视线到主体 | 风光(山路、海岸)、街拍。 |
| 对称构图 | 画面左右/上下对称 | 建筑、倒影、极简风格。 |
| 框架构图 | 用前景形成“框架”框住主体 | 门窗框景、树叶框景,增强纵深感。 |
五、新手实用技巧
- 对焦技巧:拍静态用“单次自动对焦(AF-S)”,拍动态用“连续自动对焦(AF-C)”。
- 手持防抖:快门速度不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50mm镜头,快门≥1/50s),避免画面模糊。
- 画质优先:光线充足时,尽量用低ISO(100/200),减少噪点,保证画面纯净度。
这个补充非常实用!人像与风景是摄影最常见的两大题材,它们的核心思路和技巧各有侧重,下面我将针对这两类题材,补充具体、可落地的拍摄技巧,融入之前的知识体系中。
六、人像摄影核心技巧
人像摄影的核心是突出人物主体,兼顾肤色还原、氛围营造和情绪表达,让人物在画面中自然且富有美感。
1. 器材与参数选择
- 镜头选择:优先使用大光圈定焦镜头(如35mm f/1.4、50mm f/1.8、85mm f/1.8),大光圈能轻松营造背景虚化,突出人物;85mm等中长焦镜头可压缩空间,避免人物变形,适合半身/特写;35mm广角镜头适合环境人像,融入场景。
- 曝光参数搭配:
- 光圈:优先用f/1.8-f/4的大光圈,保证背景虚化,突出主体。
- 快门: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1/125s,避免因手抖或人物轻微晃动导致画面模糊;若用长焦镜头,快门速度需更高(如100mm镜头,快门≥1/100s)。
- ISO:光线充足时固定在ISO 100-400,保证画质纯净;暗光环境下,可适当提高ISO,但尽量不超过1600(根据相机性能调整)。
- 曝光补偿:拍摄人像时,建议增加0.3-1档曝光补偿,避免人物面部过暗(相机测光易受背景影响)。
2. 构图与景别
- 经典构图:
- 三分法:将人物眼睛放在画面1/3交叉点,是最安全且自然的构图方式。
- 对角线构图:人物身体或视线呈对角线分布,增加画面动感,适合活泼风格人像。
- 留白构图:人物一侧留出大量空白(如天空、纯色背景),突出人物情绪,适合文艺、极简风格。
- 景别选择:
- 特写:聚焦面部(眼睛、嘴巴),展现情绪细节,适合表达细腻情感。
- 半身/七分身:从头部拍到腰部/膝盖,突出人物姿态和服装,是人像最常用景别。
- 全身:包含人物整体和部分环境,适合展现人物与场景的关系(如街拍、旅拍)。
3. 光线运用(人像灵魂)
光线直接决定人物肤色和画面氛围,优先选择柔和光线。
- 顺光:光线从正面照射人物,面部明亮均匀,适合新手入门,但画面略显平淡,可通过道具(如帽子、树叶)制造光影层次。
- 侧光(45°最佳):光线从人物侧面照射,面部一半亮一半暗,形成明暗对比,突出面部轮廓,适合塑造立体五官,营造复古、故事感氛围。
- 逆光:光线从人物背后照射,易形成“轮廓光”(头发、肩部发光),画面通透有氛围感,但需注意补光(用反光板或相机闪光灯提亮面部,避免黑脸)。
4. 细节提升
- 背景简洁:避开杂乱元素(如电线杆、路人),选择纯色墙、绿植、天空等干净背景,或用大光圈虚化背景。
- 引导姿势:避免人物僵硬,可引导其自然互动(如摸头发、看远方、微笑低头),肢体适当舒展,避免双手紧贴身体。
- 聚焦眼睛:人像的“灵魂”在眼睛,对焦时务必将焦点对准人物眼睛,保证眼睛清晰有神。
七、风景摄影核心技巧
风景摄影的核心是展现场景的壮阔与层次,突出空间感和氛围感,捕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最佳状态。
1. 器材与参数选择
- 镜头选择:优先使用广角镜头(如16-35mm、24mm定焦),广角镜头视角广,能容纳更多场景,突出空间纵深感,适合拍摄大场景风光(如山脉、草原、海岸线);长焦镜头(如70-200mm)适合压缩空间、截取局部风景(如山峰特写、月亮与建筑)。
- 必备配件:三脚架是风景摄影的核心配件,可保证长时间曝光(如拍流水、星轨)时画面稳定,也能确保低ISO下的画质纯净。
- 曝光参数搭配:
- 光圈:优先用f/8-f/16的小光圈,保证画面从近到远都清晰(深景深);若拍星空,需用f/2.8-f/4的大光圈。
- 快门:根据场景调整,拍静态风光(如山脉、建筑)用1/125s左右;拍丝滑流水、云海需用慢快门(0.5s-30s),需配合三脚架。
- ISO:全程以低ISO(100-400) 为主,避免噪点,保证画面细腻;仅在暗光且无三脚架时,才适当提高ISO。
- 白平衡:避免用自动白平衡,可根据场景手动选择(如拍日出日落用“阴天模式”,增强暖色调;拍雪景用“日光模式”,避免偏蓝)。
2. 构图与层次营造
- 经典构图:
- 三分法:将地平线放在画面1/3处(天空好看就上1/3,地面好看就下1/3),避免地平线居中导致画面呆板。
- 引导线构图:利用自然或人工线条(如公路、河流、山脊线)引导视线,从前景延伸到远景,增强空间纵深感。
- 前景构图:在画面近处加入前景元素(如花草、岩石、树枝、门框),形成“框架”或“过渡”,让画面更有层次感,避免单调。
- 层次营造:风景照需有“前景、中景、远景”三层元素,如拍山脉时,前景用花草,中景用树木,远景用山峰,三层叠加让画面立体饱满。
3. 光线与拍摄时机
- 黄金时段:拍摄风景的最佳时间是日出后1小时内和日落前1小时内,此时光线柔和温暖,天空色彩丰富(橙、粉、金),物体有明显阴影,画面层次感强。
- 蓝调时刻:日落后30分钟-1小时内,天空呈现纯净的蓝色,适合拍摄城市夜景、建筑风光,画面静谧通透。
- 避开强光:正午光线强烈刺眼,天空惨白,物体阴影生硬,画面缺乏层次,尽量避免此时拍摄。
4. 细节提升
- 地平线水平:拍摄时确保地平线水平(可开启相机网格线辅助),避免画面倾斜,影响观感。
- 手动对焦:拍风光时,将对焦模式切换为手动对焦(MF),对焦到“无限远”(镜头对焦环拧到最右端),保证远景清晰。
- 利用滤镜:根据场景使用滤镜,如偏振镜(CPL)可消除水面、玻璃反光,让天空更蓝;中灰渐变镜(GND)可平衡天空与地面的光比,避免天空过曝或地面欠曝。
11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