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实体经济的“投机之门”被一一关闭之后,股市成为承接全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水库”。但泡沫泛滥的股市,正在集聚着杀伤力极大的金融风险,并将吞噬掉天文数字的社会财富。
进入2007年后,极度亢奋的中国股市平均每周的交易金额超过6000亿元,这是2006年市场平均交易水平的3倍。但天量的股票交易并不会为社会创造一分钱的财富,它只是衡量股市泡沫热度的一个温度计。
另一方面,巨额股票交易所产生的佣金收益,挽救了濒于死亡的中国证券业。2006年,中国证券业从一年前的全行业亏损,变成了全行业盈利。据估算,2006年证券业全行业的盈利超过300亿元,同时,整个证券业的运营成本大约也在300亿元左右。一直靠天吃饭的国内券商应该天天祈祷,中国股市的“超级牛市”给他们带来了好运,来自于投资者们慷慨,使“诟病”极多的证券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高达数万亿元的“财富大转移”。这场游戏的结局难以预料,但肯定不会有“多赢”的结果。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主要的投资渠道和财富蓄水池只有银行储蓄、股票、保险、房地产、信托产品等。信托产品的总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储蓄和保险属于风险较小、回报偏低的理财方式,选择的人最多;而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风险较高、回报较高,属于激进的投资方式。过去,各种理财市场保持着相对平衡,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好的银行储蓄,吸纳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不过,这种平衡在2006年被打破了。
2006年初,长期低迷的中国股市中,许多上市公司的价值被长期低估,大型蓝筹股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外围资金开始源源不断流入股市,股票指数也不断创出新高。
当牛市氛围形成后,逐渐扩散的赚钱效应又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这种“正反馈”形成了牛市的马太效应——流入股市的钱越多,股指涨得越快,新资金流入股市的速度更快。
一边是高达1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另一边是实际流通市值仅有3万亿元的股市“蓄水池”。目前,在股市持续赚钱效应的影响下,居民储蓄大坝开始出现裂痕甚至显露“决堤”迹象,大量的资金涌入国内A股市场,一些不知道风险、不了解股市但又投资饥渴的老百姓,也加入到了股市投机的游戏中。一些理性的经济学家,似乎已经闻到了股票市场失控后的“血腥味道”。
套用经济学中的一句话:货币是股市的第一推动力。现在,社会各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是,国内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除了押注人民币升值而流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资本,目前,国内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6万亿元,加上机构存款的广义货币超过33万亿元,全国银行机构的贷款余额只有22万亿元。这就是说,有超过10万亿元的“存贷差”,这部分资金需要寻找其他的投资渠道。
巧合的是,国家连续3年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压,导致投资性房产交易大大下降,房地产市场沉淀的资金面临极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而钢铁、煤炭、冶金、矿业等高回报实体行业也受到了严厉的调控措施,造成传统的实体经济吸纳过剩社会资金的通道几乎被堵死。因此,储蓄和股市成了仅有的社会资金“蓄水池”。
由于CPI在统计方面的偏差,掩盖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央行也有意无意地压低了名义存款利率,使“锁在”银行里的储蓄资金越来越感到不安。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储蓄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向股市。这种趋势会产生何种后果,现在还难以判断。
关键的问题是,股市并非一个安全的财富“蓄水池”,股市存在着巨大的资金漏斗。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股市投资是一场“零和”游戏:股市赢家赚的钱,大多是输家亏的钱;券商赚取的佣金,最终也要由输家承担。股市最值得称道的是,上市公司会给股东分红,这是维持股市资金平衡的关键因素。
2005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1555亿元。根据估算,2006年以来,由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大型金融股的发行上市,上市公司创造的净利润总和可能超过3000亿元。
但是,2007年A股市场的资金消耗,远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利润额。据粗略推算,2007年仅上市公司融资一项就可能从股市中抽走3000亿元;维持每天超过1000亿元交易规模的佣金损失,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而一些限售流通股进入市场流通,也需要数千亿元的资金。这些资金流失,都是牛市的巨大威胁。
“我现在只祈祷股市不要涨得太高,否则跌落下来会更痛。”一位证监会官员私下里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