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丑闻”时代,接连爆响的私生活“丑闻”,以一种惊人的戏剧化的方式,凸显了媒体的困局。人们“围观”的不是有关公共生活中的事件,而是个人私生活诸如明星婚变之类的八卦丑闻。人们往往不关心许多大事,但网络上的八卦却常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话题,也是我们生活难得的消遣。
“丑闻”依靠网络不胫而走,到处流传,一面让“丑闻”由于八卦而具有了极高的娱乐性,另一面却是公众对此持续的兴趣,造成了这些事情到处弥漫。这让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再度显示了自己的威力。这里可以看到的是几乎完全由网络主导“丑闻”的曝光度,也由网络掌握公众态度的新的景观。丑闻在互联网时代往往情节并不清晰,故事仅靠臆断,但公众就此形成的印象却让人觉得就是如此了。法律要“无罪推定”,网上一定是有“丑”推定。
这也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就是人们常常不相信别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往往会觉得私生活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行。高高在上的光环形象,原来并不靠谱;道貌岸然人模人样以示品行优秀的,其实可能不堪闻问。我们内心里隐隐觉得这就是常理。所以看到了私生活的问题,我们好像有一种不出所料“早就明白”的快感。与此同时,我们还会觉得无论机构或个人总是倾向于“掩盖”或“编造”“真相”。我们“被知道”的一定是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而我们渴望知道的却是别人一定要掩盖的。我们好像总是接近不了真相。我们有强烈的“真实饥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