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础移动与姿态
行走: 最基本的移动动作,姿态、速度、节奏能传达心情(欢快、悲伤、沉重、鬼祟)。
奔跑: 表现紧急、兴奋、恐惧或追逐。动作幅度更大、速度更快。
跳跃: 表现欢快、庆祝、克服障碍、惊讶或惊吓。有原地跳、跑跳等变体。
坐下/起立: 改变状态,表现休息、谈话、工作、沮丧或准备行动。
躺下/起身: 表现休息、睡觉、受伤、晕倒或醒来。
转身: 改变方向、注意焦点或表达情绪变化(如生气转身)。
攀爬: 爬上楼梯、梯子、山坡、墙壁等,表现努力或克服障碍。
滑行/摔倒: 表现笨拙、意外、被击中或地面湿滑。
👤 二、交流与表达
挥手: 打招呼、告别、引起注意。
点头/摇头: 表示同意/肯定、不同意/否定或理解/不理解。
耸肩: 表示不知道、不在乎、无奈或无所谓。
鼓掌: 表示赞赏、欢迎、庆祝。
竖起大拇指 👍 / 倒竖大拇指 👎: 表示赞许/肯定/OK 或 反对/差劲。
敬礼: 表示尊敬、打招呼(多见于军事或正式场合)。
鞠躬: 表示尊敬、感谢、道歉(文化背景不同,含义可能不同)。
拥抱: 表示喜爱、安慰、支持、重逢喜悦(可以是亲密拥抱、礼节性拥抱或安慰性拥抱)。
握手: 表示见面问候、达成协议、和解。
指向: 指示方向、引起对某物/某人的注意、强调。
捂脸: 表示害羞、尴尬、懊悔、悲伤、沮丧或遮住哭/笑的表情。
托腮: 表示思考、专注、无聊。
挠头: 表示困惑、尴尬、思考、或头皮痒。
插腰: 表示自信、傲慢、生气或等待。
手指交叉(祈祷状): 表示祈祷、恳求好运或希望。
😮 三、情感反应与表演性动作
惊讶: 后退、瞪大眼睛、嘴巴张开、眉毛抬起。
生气: 握拳、跺脚、面部涨红、青筋暴起、怒视、手臂交叉。
开心/兴奋: 跳跃、手舞足蹈、咧嘴笑、高举双手、蹦蹦跳跳。
悲伤/哭泣: 低头、肩膀下垂、流泪、抽泣、用手擦泪。
害怕/恐惧: 缩肩、发抖、后退、躲藏、眼睛瞪大、嘴巴张开(无声尖叫)、举起手保护自己。
厌恶/轻蔑: 皱眉、撇嘴、用手扇鼻子前面、扭头。
疲惫: 打哈欠、揉眼睛、耷拉肩膀、走路拖沓。
无聊: 玩头发、抖腿、叹气、眼神放空、打哈欠。
专注/思考: 眯眼凝视、手托下巴、抚摸下巴、来回踱步。
尴尬: 低头、脸红、手足无措、傻笑、摸后脑勺。
挑衅: 歪头/仰头直视、轻蔑的笑、勾手指(“放马过来”)。
胜利/庆祝: 高举双手或拳头、跳跃、欢呼、跳舞。
👀 四、基本身体功能与反应
眨眼: 保持眼部湿润,在动画中也用于表现思考、示意或缓解紧张。
呼吸: 表现角色是活着的,深浅可传达情绪(如生气时急促,平静时平缓)。
进食/喝水: 满足生存需求,社交场合也常见。
阅读/书写: 表现工作、学习或接收信息。
工作/劳作: 挖掘、挥动工具、敲键盘、搬运等(具体动作因职业而异,但劳作姿态本身是公共的)。
🌟 关键点总结
目的性: 这些动作不是随意摆动,而是为了清晰传达角色的意图、状态或情感。
识别度高: 动画师通过简化和夸张这些动作,使观众(尤其是儿童)一眼就能理解其含义。
文化因素: 部分动作(如特定的手势)的含义可能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差异(例如,"OK"手势在一些地区有负面含义),在创作和观看时需要考虑文化语境。
风格化: 不同动画风格(如写实、卡通、日系、欧美)处理这些公共动作的方式会很不一样(夸张程度、运动规律),但动作本身的核心意图通常是相通的。
组合运用: 角色表演时很少只做单一动作。一个完整的情境通常需要组合多个公共动作(例如,生气👉 跺脚👉 握拳👉 转身离开)。
理解这些"公共动作"是动画师和分镜师构建角色表演的基础,观众也通过这些动作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