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就好了”,是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这我以前提过。理由往简单了说一句话就够:“人生没有Control+Z”(在我的macbook上是Command+Z)。
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提到“……我看了您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要是这些道理早知道就好了……”。
我倒是想给出另外一个解释。
我们每天都暴露在海量信息之下,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过滤”信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过滤手段,使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而,我们所掌握的标准不见得准确,所以,在我们自以为是地过滤糟粕的时候,几乎总是在我们自己并不知晓的情况下,早已错过精华无数。
事实上,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没有讲什么“新道理”──那些道理绝对不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所以,我倾向于相信看过《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产生“要是早知道这些道理就好了”的人,事实上只是在过去“错过”了这些道理而已,不是“从未有机会知道”,而是有过很多次机会,但那些原本存在的“声音”被过滤掉了而已。
所以,这样的读者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不是懊恼,也不似懊恼能够解决的。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改善自己的输入机制?过滤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做才能不错过(起码少错过一些)有效信息呢?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建立并保持开放的心态(Open Mind)。前两天,我提到“为什么我在Twitter上Follow所有Follow我的人”,其实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滤机制,但一定要认真对待它,不能在一不留神之间就使它成为自己的“封闭玻璃罩”──在不知不觉之间把自己封闭起来且不自知。相信我,有些道理并不是等你想明白的那一瞬间才存在──它甚至可能早已存在了千百年──只不过你现在才注意到它而已。为什么它就在那里你却看不到,偏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还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在蓦然回首间看到他在灯火阑珊处呢?某种意义上,都是缺乏开放心态造成的。
至于如何培养自己的开放心态,还真的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