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 事件处理

 该书采用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授权

A new edition of this book is available! It has been published as a print book and can be bought from Barnes and NobleAmazon and other bookstores. The new edition is up-to-date and based on the Boost C++ Libraries 1.47.0 (released in July 2011). Several chapters have been updated (for example to Boost.Spirit 2.x, Boost.Signals 2 and Boost.Filesystem 3) and many new libraries are covered (for example Boost.CircularBuffer, Boost.Intrusive and Boost.MultiArra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the publisher's website XML Press.


4.1. 概述

很多开发者在听到术语'事件处理'时就会想到GUI:点击一下某个按钮,相关联的功能就会被执行。 点击本身就是事件,而功能就是相对应的事件处理器。

这一模式的使用当然不仅限于GUI。 一般情况下,任意对象都可以调用基于特定事件的专门函数。 本章所介绍的 Boost.Signals 库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在 C++ 中应用这一模式。

严格来说,Boost.Function 库也可以用于事件处理。 不过,Boost.Function 和 Boost.Signals 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Boost.Signals 能够将一个以上的事件处理器关联至单个事件。 因此,Boost.Signals 可以更好地支持事件驱动的开发,当需要进行事件处理时,应作为第一选择。


4.2. 信号 Signals

虽然这个库的名字乍一看好象有点误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Boost.Signals 所实现的模式被命名为 '信号至插槽' (signal to slot),它基于以下概念:当对应的信号被发出时,相关联的插槽即被执行。 原则上,你可以把单词 '信号' 和 '插槽' 分别替换为 '事件' 和 '事件处理器'。 不过,由于信号可以在任意给定的时间发出,所以这一概念放弃了 '事件' 的名字。

因此,Boost.Signals 没有提供任何类似于 '事件' 的类。 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名为 boost::signal 的类,定义于 boost/signal.hpp. 实际上,这个头文件是唯一一个需要知道的,因为它会自动包含其它相关的头文件。

Boost.Signals 定义了其它一些类,位于 boost::signals 名字空间中。 由于 boost::signal 是最常被用到的类,所以它是位于名字空间 boost 中的。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s.connect(func); 
  s(); 
} 

boost::signal 实际上被实现为一个模板函数,具有被用作为事件处理器的函数的签名,该签名也是它的模板参数。 在这个例子中,只有签名为 void () 的函数可以被成功关联至信号 s

函数 func() 被通过 connect() 方法关联至信号 s。 由于 func() 符合所要求的 void () 签名,所以该关联成功建立。因此当信号 s 被触发时,func() 将被调用。

信号是通过调用 s 来触发的,就象普通的函数调用那样。 这个函数的签名对应于作为模板参数传入的签名:因为 void () 不要求任何参数,所以括号内是空的。

调用 s 会引发一个触发器,进而执行相应的 func() 函数 - 之前用 connect() 关联了的。

同一例子也可以用 Boost.Function 来实现。

#include <boost/function.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function<void ()> f; 
  f = func; 
  f(); 
} 

和前一个例子相类似,func() 被关联至 f。 当 f 被调用时,就会相应地执行 func()。 Boost.Function 仅限于这种情形下适用,而 Boost.Signals 则提供了多得多的方式,如关联多个函数至单个特定信号,示例如下。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1() 
{ 
  std::cout << "Hello" << std::flush; 
} 

void func2() 
{ 
  std::cout << ",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 
} 

boost::signal 可以通过反复调用 connect() 方法来把多个函数赋值给单个特定信号。 当该信号被触发时,这些函数被按照之前用 connect() 进行关联时的顺序来执行。

另外,执行的顺序也可通过 connect() 方法的另一个重载版本来明确指定,该重载版本要求以一个 int 类型的值作为额外的参数。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1() 
{ 
  std::cout << "Hello" << std::flush; 
} 

void func2() 
{ 
  std::cout << ",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s.connect(1, func2); 
  s.connect(0, func1); 
  s(); 
} 

和前一个例子一样,func1() 在 func2() 之前执行。

要释放某个函数与给定信号的关联,可以用 disconnect() 方法。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1() 
{ 
  std::cout << "Hello" << std::endl; 
} 

void func2() 
{ 
  std::cout << ",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disconnect(func2); 
  s(); 
} 

这个例子仅输出 Hello,因为与 func2() 的关联在触发信号之前已经被释放。

除了 connect() 和 disconnect() 以外,boost::signal 还提供了几个方法。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1() 
{ 
  std::cout << "Hello" << std::flush; 
} 

void func2() 
{ 
  std::cout << ",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td::cout << s.num_slots() << std::endl; 
  if (!s.empty()) 
    s(); 
  s.disconnect_all_slots(); 
} 

num_slots() 返回已关联函数的数量。如果没有函数被关联,则 num_slots() 返回0。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可以用 empty() 方法来替代。 disconnect_all_slots() 方法所做的实际上正是它的名字所表达的:释放所有已有的关联。

看完了函数如何被关联至信号,以及弄明白了信号被触发时会发生什么事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函数的返回值去了哪里? 以下例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int func1() 
{ 
  return 1; 
} 

int func2() 
{ 
  return 2; 
} 

int main() 
{ 
  boost::signal<int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td::cout << s() << std::endl; 
} 

func1() 和 func2() 都具有 int 类型的返回值。 s 将处理两个返回值,并将它们都写出至标准输出流。 那么,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以上例子实际上会把 2 写出至标准输出流。 两个返回值都被 s 正确接收,但除了最后一个值,其它值都会被忽略。 缺省情况下,所有被关联函数中,实际上只有最后一个返回值被返回。

你可以定制一个信号,令每个返回值都被相应地处理。 为此,要把一个称为合成器(combiner)的东西作为第二个参数传递给 boost::signal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t func1() 
{ 
  return 1; 
} 

int func2() 
{ 
  return 2; 
}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min_element 
{ 
  typedef T result_type; 

  template <typename InputIterator> 
  T operator()(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const 
  { 
    return *std::min_element(first, last); 
  } 
}; 

int main() 
{ 
  boost::signal<int (), min_element<int>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td::cout << s() << std::endl; 
} 

合成器是一个重载了 operator()() 操作符的类。这个操作符会被自动调用,传入两个迭代器,指向某个特定信号的所有返回值。 以上例子使用了标准 C++ 算法 std::min_element() 来确定并返回最小的值。

不幸的是,我们不可能把象 std::min_element() 这样的一个算法直接传给 boost::signal 作为一个模板参数。 boost::signal 要求这个合成器定义一个名为 result_type 的类型,用于说明 operator()() 操作符返回值的类型。 由于在标准 C++ 算法中缺少这个类型,所以在编译时会产生一个相应的错误。

除了对返回值进行分析以外,合成器也可以保存它们。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int func1() 
{ 
  return 1; 
} 

int func2() 
{ 
  return 2; 
}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min_element 
{ 
  typedef T result_type; 

  template <typename InputIterator> 
  T operator()(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const 
  { 
    return T(first, last); 
  } 
}; 

int main() 
{ 
  boost::signal<int (), min_element<std::vector<int> > > s; 
  s.connect(func1); 
  s.connect(func2); 
  std::vector<int> v = s(); 
  std::cout << *std::min_element(v.begin(), v.end()) << std::endl; 
} 

这个例子把所有返回值保存在一个 vector 中,再由 s() 返回。


4.3. 连接 Connections

函数可以通过由 boost::signal 所提供的 connect() 和 disconnect() 方法的帮助来进行管理。 由于 connect() 会返回一个类型为 boost::signals::connection 的值,它们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管理。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boost::signals::connection c = s.connect(func); 
  s(); 
  c.disconnect(); 
} 

boost::signal 的 disconnect() 方法需要传入一个函数指针,而直接调用 boost::signals::connection 对象上的 disconnect() 方法则略去该参数。

除了 disconnect() 方法之外,boost::signals::connection 还提供了其它方法,如 block() 和 unblock()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boost::signals::connection c = s.connect(func); 
  c.block(); 
  s(); 
  c.unblock(); 
  s(); 
} 

以上程序只会执行一次 func()。 虽然信号 s 被触发了两次,但是在第一次触发时 func() 不会被调用,因为连接 c 实际上已经被 block() 调用所阻塞。 由于在第二次触发之前调用了 unblock(),所以之后 func() 被正确地执行。

除了 boost::signals::connection 以外,还有一个名为 boost::signals::scoped_connection 的类,它会在析构时自动释放连接。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 
    boost::signals::scoped_connection c = s.connect(func); 
  } 
  s(); 
} 

因为连接对象 c 在信号触发之前被销毁,所以 func() 不会被调用。

boost::signals::scoped_connection 实际上是派生自 boost::signals::connection 的,所以它提供了相同的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在析构 boost::signals::scoped_connection 时,连接会自动释放。

虽然 boost::signals::scoped_connection 的确令自动释放连接更为容易,但是该类型的对象仍需要管理。 如果在其它情形下连接也可以被自动释放,而且不需要管理这些对象的话,就更好了。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boost/bind.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class world 
{ 
  public: 
    void hello() const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 
    std::auto_ptr<world> w(new world()); 
    s.connect(boost::bind(&world::hello, w.get())); 
  } 
  std::cout << s.num_slots() << std::endl; 
  s(); 
} 

以上程序使用 Boost.Bind 将一个对象的方法关联至一个信号。 在信号触发之前,这个对象就被销毁了,这会产生问题。 我们不传递实际的对象 w,而只传递一个指针给 boost::bind()。 在 s() 被实际调用的时候,该指针所引向的对象已不再存在。

可以如下修改这个程序,使得一旦对象 w 被销毁,连接就会自动释放。

#include <boost/signal.hpp> 
#include <boost/bind.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class world : 
  public boost::signals::trackable 
{ 
  public: 
    void hello() const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 

int main() 
{ 
  boost::signal<void ()> s; 
  { 
    std::auto_ptr<world> w(new world()); 
    s.connect(boost::bind(&world::hello, w.get())); 
  } 
  std::cout << s.num_slots() << std::endl; 
  s(); 
} 

如果现在再执行,num_slots() 会返回 0 以确保不会试图调用已销毁对象之上的方法。 仅需的修改是让 world 类继承自 boost::signals::trackable。 当使用对象的指针而不是对象的副本来关联函数至信号时,boost::signals::trackable 可以显著简化连接的管理。


4.4. 练习

You can buy solutions to all exercises in this book as a ZIP file.

  1. 编写一个程序,定义一个名为 button 的类,表示GUI中的一个可点击按钮。 为该类加入两个方法 add_handler() 和 remove_handler(),它们均要求一个函数名作为参数。 如果 click() 方法被调用,已登记的函数将被按顺序执行。

    如下测试你的代码,创建一个 button 类的实例,从事件处理器内部向标准输出流写出一个信息。 调用 click() 函数模拟用鼠标点击该按钮。

### Boost.Asio 事件循环和回调机制详解 #### 事件循环概述 `boost::asio::io_context` 是Boost.Asio的核心组件之一,负责管理所有的I/O操作并调度这些操作的结果给相应的处理器。当创建 `io_context` 实例时,该实例会维护一个内部队列,用来存储等待完成的任务或异步操作[^1]。 对于同步操作而言,在调用诸如 `connect()` 方法之后,直到连接建立成功之前函数不会返回控制权给调用者;而对于异步版本,则会在发起请求后立即返回,并允许应用程序继续执行其他任务直至接收到通知表明操作已完成[^3]。 #### 回调机制解析 为了响应各种类型的I/O事件(如套接字上的可读/写状态变化),Boost.Asio采用了基于回调的模型。这意味着每当某个特定条件满足时——比如有新数据到达或者先前提交的一个异步写入已经结束——就会触发预先注册好的处理程序去应对这种情况。通常情况下,这类处理逻辑会被封装成lambda表达式或其他形式的支持C++标准语法的目标对象传递给对应的API方法作为参数[^2]。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设置一个TCP服务器端口监听传入连接以及相应地接受新的客户端连接: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oost/asio.hpp> using boost::asio::ip::tcp; void handle_accept(const boost::system::error_code& error, tcp::socket* sock) { if (!error) { std::cout << "New connection accepted." << std::endl; // 这里可以添加更多关于已接受连接的具体业务逻辑... delete sock; // 清理资源 // 继续准备下一次accept } else { std::cerr << "Accept failed: " << error.message() << "\n"; } } int main() { try { boost::asio::io_context io_ctx; tcp::acceptor acceptor(io_ctx, tcp::endpoint(tcp::v4(), 8080)); while (true) { // 循环等待新连接 auto new_sock = new tcp::socket(io_ctx); acceptor.async_accept(*new_sock, [new_sock](const boost::system::error_code& ec){ handle_accept(ec, new_sock); }); io_ctx.run(); // 开始运行事件循环 } } catch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xception: " << e.what() << "\n"; } return 0; } ``` 在这个示例中可以看到,通过调用 `async_accept()` 函数指定了一个匿名函数来充当一旦有新客户尝试接入时所要采取的动作。这正是典型的利用回调机制实现高效并发处理的方式之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