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几个设计模式的内容,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以加深印象。
推荐博客:
http://blog.youkuaiyun.com/column/details/design.html
http://www.cnblogs.com/cbf4life/tag/设计模式/
1, 单例模式
确保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而且自行实例化并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可通过将构造函数私有化实现。由于构造函数是私有的,因此无法通过构造函数实例化,唯一方法就是通过类调用静态函数实现。
Class A{
Private:
A();
StaticA *singleton = new A();
Public:
StaticA* getInstance(){return singleton;}
}
2, 工厂模式
最常用的实例化对象的模式,就是用工厂的方式代替new操作的一种模式,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
(1) 简单工厂模式
在工厂类中做判断,创造出对应的产品,如果增加了新产品,就得修改工厂类。从这一角度讲,该模式违反了开闭原则。优点是,该模式能够根据外界给定的信息,决定究竟该创建哪个具体类的对象,明确区分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有利于整个软件体系结构的优化。
(2) 工厂方法模式
该模式下,核心的工厂类不再负责具体产品的创建,而是将工作交给子类去做。
优点:(1)子类提供挂钩,基类为工厂方法提供缺省实现,子类可以重写新的实现,也可以继承父类的实现;(2)屏蔽产品类,不论产品类的实现怎样变化,只要接口不变,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就不会改动;(3)典型的解耦框架,高层模块只需要知道产品的抽象类,其他的实现类不必关系;
缺点:每增加一个产品,就得增加对应的一个工厂类,这样明显更多的类定义。当然这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也不能算是缺点。
(3) 抽象工厂模式
为创建一组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对象提供一个接口,而无需制定它们的具体类。
请注意,这里提到了“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抽象工厂类中的对象一个关键特点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优点:增加新的具体工厂和产品族会很方便,无需修改已有系统;抽象工厂模式隔离了具体类的生产,使用户并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被创建;当一个产品族中的多个对象被设计成一起工作时,他能保证客户端始终只使用同一个产品族中的对象。
缺点:增加新的产品登记结构复杂,需要修改抽象工厂和所有的具体工厂类,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呈现倾斜性。
3,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指定义一系列算法,并把他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可以相互替换。
该模式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也就是说这些算法所完成的功能一样,对外的接口一样,只是各自实现上存在差异。采用策略模式封装算法,效果比较好。
4,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那些类一起工作。它包括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
类适配器:采用继承方式实现
对象适配器:采用对象组合的方式实现
更详细的解释:http://blog.youkuaiyun.com/wuwei1984100/article/details/19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