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人生需要反复磨炼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抱着这种要到达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得经历千苦百难的磨炼的心态,慢慢磨炼自己的心性,慢慢体味人生,慢慢雕琢自我,渐渐将心性打造成了美玉。将受束缚的常人之心变成圣人之,这虽然是一个很艰难的改变过程,但是只要有永不退缩的勇气和毅力就可以完成。人生是要经过磨炼的,不经过反复磨炼,会使自己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状态,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要精心琢磨自己,否则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2025-04-02 17:07:22
141
原创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难并不可怕,它如咸盐,有了它,生活才不会缺少滋味,苦难如烈酒,麻木过后的人会体验到释放的快乐,醉酒之后方知清醒的可贵。这种淡然、平静的姿态并非无为,而是以一种示弱的、最不易引起警觉和敌意的状态为自己争取到一种好的氛围,让人能够在静如止水、乐山乐水的淡然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沧浪歌》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身处清世抑或浊世,都要刚直进取,要有豁达的心胸,只有耐得住等待,才会苦尽甘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需要反复磨炼,你若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一个方法!
2025-03-28 14:42:27
117
1
原创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甜的果实来。而波浪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上扬,也没有永恒的倾泻,所以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联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2025-03-17 16:05:52
133
原创 不逆不亿,言行一致
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诺言负责,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更关乎社会责任感。现如今,人人都希望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却甚少有人能够一生都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有的甚至以谎言作为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幌子。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怀疑别人的不诚信,并以"致良知"的功夫而不受人所欺,是待人以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能够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器重,他的人生,将会因此而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2025-03-14 14:37:57
239
原创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活在当下,意味着要踏踏实实地努力于眼的事,把握眼前的时机,而不是寄希望于明天,寄希望于一个新的开始。无论人生的目标有多么明确,未来总是充满了诸多的未知因素,足以令计划赶不上变化。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即将到来的,都不如当下的一切来得真切、来得实在。人活一世,不可能不做错事,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倘若一味沉浸于过去,则难以关注当下的一切,更难以开启未来之门。"活在当下",就是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所处的环境,现在遇到的人。当你活在当下,当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刻,生命因此更具一种强烈的张力。
2025-03-07 14:27:16
199
原创 把学问用在实处
古往今来,但凡做学问的大家,皆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在实际中发挥学问的作用。蔡元培对孔子的治学之道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求学问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即便刚开始时有人不了解,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去做,这样才能学得真学问。要考察我们生活的社会,知道社会的问题,同时要在社会中去寻找知识;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即便是最简单、最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要想收获成功,必须首先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由此可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知学习,不知联系实际。心正———眼正————言正————行正。
2025-02-28 15:12:18
122
1
原创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都体现了一种关于认知与实践、言语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念,但二者在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知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道德意识,行是在这种认知指导下的行为实践。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需增强自律,培养自律能力,确保行动符合言语承诺。要谨慎承诺,说话前深思熟虑,确保有能力和把握兑现。不轻易许无法完成的诺言,如不能确定能否帮忙,就不说 “一定行”,而是说 “我会尽力”。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025-02-21 12:51:44
201
1
原创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其实看开了,虚名不过是噱头,可惜的是太多人被它牵制、拖累。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它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2025-02-14 16:08:22
134
1
原创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那些贩夫走卒,奔波劳苦,虽然生活不尽美好,但他们付出了努力,所以他们的精神充实,将来未必过不上好日子;相反,许多人心灵空虚,贪欲满腹,即使家财万贯,也未必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知足常乐,也从不重视心安理得,结果生命里充满的往往只是利益和虚假的谄媚。生活中,我们想要的太多,如果不能得到,就不停地去想,就会一直保持一种不满足感。生活中有一个"抓沙子"经验,许多人都想把沙子抓得越多越稳,他们就会用力抓,但手抓得越紧,结果漏掉的越多。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025-02-08 15:57:31
153
1
原创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现在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否则当你挚爱的亲人离你而去,你在脑海中回想他们以往对你如何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你却只顾着打拼自我天地,忽略了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你的寂寞中落寞而去。其实,孝敬真的很简单,只要像爱自己一样爱父母、爱家人,并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上,就做到了孝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懂得孝顺的人了。念父母生养之恩,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报父母之恩,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2025-02-01 10:23:31
325
原创 君子如玉亦如铁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番事业,应当像王阳明那样,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朋"强调的是客观条件上的一致,而"友"说的则是灵魂层面的共振。所以古代用"朋党"来指因利益或人情而纠集在一起的小集团,却把太多美好的寓意都给了"友"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也是互相切磋的人生伙伴。"择良友而友之",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025-01-24 13:56:31
134
原创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想着朝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20分”、“一个月减肥10斤”,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身边的人这么想,却同样有无数的人无法实现。相反,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正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开始,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的。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025-01-19 12:10:32
183
原创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真实地袒露内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得到别人的谅解。但是在复杂的世界、复杂的时代、复杂的环境里,能永远保持最初的心境,也是很难的,自己也很难做到,不知王阳明说的“本心”是否如此。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你的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我个人认为王阳明的这番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而其中最为紧要的一点则是对于“心”的着眼。这个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抽取“真”,弄权耍奸,虚伪掩饰,只剩皮囊一副。
2025-01-12 20:18:28
206
原创 【无标题】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心学强调内心的力量,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改变往往源于内心的觉醒。做人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对各种状况应对自如,在先贤眼里是君子风范标准之一,我最佩服我们学校yan姓人氏,心地真善良,做人真坦荡,即使为工作争论,但是无论他说什么学校领导都愿意从中汲取,因为大家知道他没坏心。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能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在生活中,运用心学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总之,心学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践行。
2025-01-09 10:25:17
224
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