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化列表
1.对象初始化分两个阶段:
首先按声明顺序初始化成员、然后执行构造函数函数体;
2.必须使用初始化器列表的时候
除了性能问题之外,有些时候初始化器列表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使用初始化器列表:
1.常量成员,因为常量只能初始化不能赋值,所以必须放在初始化器列表里面
2.引用类型,引用必须在定义的时候初始化,并且不能重新赋值,所以也要使用初始化器
3. 没有默认构造函数的类类型,使用初始化器列表可以使用有参构造函数初始化
3.成员变量声明的顺序
成员是按照他们在类中声明的顺序进行初始化的,而不是按照他们在初始化器列表出现的顺序初始化的:
class foo {
public:
int i ;
int j ;
foo(int x):i(x), j(i){}; // ok, 先初始化i,后初始化j
};
再看下面的代码:
class foo
{
public:
int i ;
int j ;
foo(int x):j(x), i(j){} // i值未定义
};
这里i的值是未定义的因为虽然j在初始化器列表里面出现在i前面,但是i先于j定义,所以先初始化i,而i由j初始化,此时j尚未初始化,所以导致i的值未定义。一个好的习惯是,按照成员声明的顺序进行初始化。
struct S {
int n; // 非静态数据成员
int& r = n; // 引用类型的非静态数据成员; =默认构造
int a[2] = { 1, 2 }; // 带默认成员初始化器的非静态数据成员(C++11)
std::string s{ 'H','C' }; // 带默认成员初始化器
struct NestedS {
std::string s;
NestedS(std::string s = string(3,'a')) {
this->s = s;
cout << s << endl;
} //构造函数
} d5; // 具有嵌套类型的非静态数据成员
const char bit :2; // 2 位的位域, const 初始化
S() :n(7), bit(3) {
cout << n << endl;
cout << d5.s<<endl;
} // ":n(7),bit(3)" 是初始化器列表; "{}" 是函数体
S(int x):n{x},bit(3) {}//n{x}等价于n(x)
};
int main()
{
S s; // 调用 S::S()
S s2(10); // 调用 S::S(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