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回顾历史
在AI大模型的历史长河中,ERNIE(Enhanced Representation through kNowledge IntEgration)家族占据着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生态位。它的进化之路,如同一部微缩的AI发展史,清晰地折射出从自然语言理解(NLU)到生成式AI,再到如今多模态智能的技术演进脉络。
要理解最新的ERNIE 4.5-VL,我们必须先简要回溯它的“前世今生”:
-
ERNIE 1.0 (2019年): 这是ERNIE家族的开山之作。在BERT以Token Masking惊艳世界的时代,ERNIE 1.0创新地提出了知识增强的“实体级和短语级掩码”策略,首次将外部知识融入预训练模型,在中文NLU任务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彼时,它的核心是“理解”。
-
ERNIE 2.0 (2019年): 在1.0的基础上,ERNIE 2.0构建了一个持续学习的框架,通过多任务学习(如词法、句法、语义任务)让模型逐步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它代表了预训练模型从“单次学习”到“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
-
ERNIE 3.0 (2021年): 这是家族史上的一个分水岭。ERNIE 3.0首次将理解任务与生成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下,并大步迈向千亿参数规模(最终的ERNIE 3.0 Titan达到2600亿参数)。更重要的是,它开始引入多模态能力,实现了文本与图像的跨模态理解。从这一代起,ERNIE正式从一个NLU模型转型为全能的“基础大模型”。
-
ERNIE 3.5/4.0 (2023年): 随着ChatGPT引爆全球,ERNIE家族也全面进入“基础模型”时代。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大幅提升模型的生成能力、逻辑推理、代码能力,并引入了插件机制,开始探索作为“智能Agent”核心的潜力。同时,对推理性能的优化被提上日程。
回顾这条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从专注理解到理解与生成并重,从纯文本到多模态,从追求能力到兼顾效率。而2025年3月5日发布的ERNIE 4.5-VL,正是在这条主线上的又一次关键跃迁。
ERNIE 4.5-VL带来了哪些关键进化?
ERNIE 4.5-VL并非一次简单的版本号升级,它代表了在架构、能力和工程化上的四项关键进化。
1. 架构的进化:从“一体式”密集架构到“分工式”稀疏架构 这是最核心的进化。ERNIE 3.0 Titan等早期巨型模型采用的是“密集(Dense)”架构,即每次计算都需要调动所有参数。而ERNIE 4.5-VL则全面拥抱了“混合专家(MoE)”这一“稀疏(Sparse)”架构。更关键的是,它采用了“异构MoE”,为视觉和文本设立了不同的专家组。这意味着模型在架构层面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从一个“全能通才”进化为一个由顶尖“专科医生”组成的“医疗集团”,在处理多模态任务时效率更高、能力更强。
2. 能力的进化:从“能看懂”到“会思考” ERNIE 3.0时代的多模态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看懂”这个层面,例如实现图文匹配、图像描述等。而ERNIE 4.5-VL则实现了向“会思考”的质变。其核心是“多模态思维链(CoT)”能力的深化。它不再满足于描述“图中有什么”,而是要基于图像进行逻辑推理、回答复杂问题。这种进化由RLVR(带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等先进的对齐技术保障,标志着模型在多模态认知深度上的重大突破。
3. 效率的进化:从“能跑通”到“用得起” 对推理效率的追求在ERNIE 3.5/4.0时代已经开始,但ERNIE 4.5-VL将其推向了极致。通过MoE架构,它在拥有4240亿总参数的同时,单次推理仅需激活470亿参数,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效率提升。更具突破性的是,它引入了先进的“卷积码量化”技术,实现了4位甚至2位的“无损”量化。这使得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部署和运行这个庞然大物成为可能,完成了从“实验室里的性能猛兽”到“生产线上的高效能工具”的关键转变。
4. 生态的进化:从“一个模型”到“一套方案” ERNIE 4.5-VL的发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模型文件。它深度整合了飞桨(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和FastDeploy高效推理引擎,形成了一套“全栈式软硬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其发布策略已经从单纯提供“AI能力”,进化为提供包含训练、量化、部署在内的“AI工程化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应用顶尖模型的门槛。
设计理念的变迁
上述四大进化,清晰地反映了ERNIE家族设计理念的深刻变迁:
-
从“规模崇拜”到“架构智慧”: 早期大模型竞赛的核心是不断扩大参数规模。ERNIE 4.5-VL转向MoE架构,表明设计理念已经从“Bigger is Better”的规模竞赛,转向通过更智能、更高效的稀疏架构来提升能力与效率的“Smarter is Better”新阶段。
-
从“通用为王”到“专才致胜”: ERNIE 3.0/4.0致力于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通用大模型。而ERNIE 4.5-VL的出现,则标志着“专业化”路线的开启。它不再追求在所有任务上都做到最好,而是要成为“多模态”这一高价值垂直领域的绝对王者。这是一种更成熟、更具商业洞察力的战略选择。
-
从“能力证明”到“价值交付”: 早期的模型发布,核心是证明“我们能做到什么”。而ERNIE 4.5-VL的所有技术亮点——无论是CoT、高效推理还是全栈优化,都直指一个目标:如何让用户“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这体现了设计理念从纯粹的技术能力展示,全面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价值交付。
“没说的比说的更重要”
作为分析师,我们不仅要看模型“说了什么”,更要看它“没说什么”,因为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
它没再过度强调通用闲聊能力:在ERNIE 4.5-VL的介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对其作为通用聊天机器人的能力描述。这并非它做不到,而是一种战略性的“沉默”。它表明其目标并非与市面上无数的聊天应用“内卷”,而是要聚焦于企业服务、科学研究等能将“多模态推理”能力转化为巨大商业价值的高端市场。
-
它没详细披露训练数据的构成:模型在多模态CoT上的强大表现,暗示其背后必然有海量、高质量、经过精心设计和标注的“过程数据”作为支撑。这种数据壁垒,是比模型架构本身更难复制的核心资产,也是其性能领先的关键秘诀。
-
它没明确“密集模型”的未来:ERNIE 4.5-VL作为稀疏模型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一个问题:ERNIE家族未来的旗舰还会是传统的密集模型吗?这可能预示着,其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将全面拥抱稀疏化,这对于整个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都具有风向标意义。
结论:ERNIE 4.5-VL开启了怎样的新篇章?
ERNIE 4.5-VL的发布,为ERNIE家族乃至整个AI开源生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一个**从“通用能力的广度竞赛”转向“专业能力的深度与效率竞赛”**的新篇章。
它证明了,通过精巧的架构设计和极致的工程优化,开源模型完全有能力在代表未来的多模态赛道上,与最顶尖的闭源模型一较高下。它不再仅仅是追随者,而是特定领域的定义者。
对于所有AI领域的参与者而言,ERNIE 4.5-VL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AI的下半场,将是“价值落地”的竞争。谁能更好地平衡性能、成本与开放性,谁能为具体的场景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谁就将赢得未来。
而ERNIE 4.5-VL,已经在这条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想要亲自探索这一进化里程碑的开发者,可以从其官方渠道获取相关资源:ERNIE-4.5-VL-424B-A47B-Paddle 体验地址
https://ai.gitcode.com/paddlepaddle/ERNIE-4.5-VL-424B-A47B-Paddle/?utm_source=wz_gitcode。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