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人,我们经常会与女人相比较,说自己是理性的,而她们是感性的;
作为学理科的男人,我们经常会与学文科的男人相比较,说自己是理性的,而他们是感性的。
作为学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的男人,我们更容易和学其它专业的理科男人比较,说自己的理性更多一些,而他们的感性更多一些。
然而,看完了《怪诞行为学》一书之后,我不禁要问自己,我真的是理性的人吗?或者说,我的行为真的都是理性的吗?
答案让我有些纠结——不尽然,我也有很多非理性的行为。
罗列一下十三个章节的标题,来回顾一下这本书中的内容:
- 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 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 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 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 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 所有权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 多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 价格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 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组织我们作弊?
- 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对于书中所描写的十三种情况,有些情况下我自己的确能够保持理性,能够认清其中的本质,而还有不少情况下,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怪诞而非理性的,就像书中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样。
这本书中的各种结论都是基于实验得出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错的说服力。
然而,我们应该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性思维,根据这些情况来坚固自己的理性;还是接受这样的现实,纵容自己的怪诞行为;或者是在固守自己的理性的基础之上,运用这些非理性的结论去为自己谋取某种利益呢(这似乎与第11点有些符合,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相信每个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