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互联网行业整体遇冷,裁员、倒闭、资金链断裂....等负面消息频繁登顶网络热门。新年刚过,又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始裁员了。这次不是别人,而是出行行业的巨头滴滴。日前,在滴滴的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表示要裁撤绩效未达标和岗位重叠的人员,此次涉及约2000人左右。
据相关数据显示,滴滴在去年全年的亏损金额高达109亿人民币,同时滴滴在2018年对司机的补贴金额总体高达113亿。不过滴滴官方尚未对此消息做出回应。
一面是司机抱怨滴滴抽成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则是滴滴长期的巨额亏损,这不禁让人想问,已经成为中国专车市场的老大的滴滴,为何连基本的盈利都实现不了,还亏损上百亿?在通过裁员止损和“关停并转”的优化措施后,滴滴能扭转继续亏损的局面吗?
打江山容易,滴滴的出行王国
毫无疑问,滴滴是近几年依靠资本强力输血而成长起来的出行巨头,从刚开始的单纯线上打车业务,扩展到如今以出行为核心的多元化汽车出行生态。到目前为止,滴滴已经陆续推出专车、豪华车、快车、单车、二手车、出租车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出行业务。而广为大众所使用的顺风车业务因为之前的用户出行安全事件到现在依然处于停摆之中。
除了在汽车出行领域布局已久外,滴滴也在积极进军其他领域。例如从2015年开始,滴滴便开始筹备进入汽车后市场。去年12月5号,滴滴宣布成立车主服务公司。在今年年初,滴滴又悄然布局金融服务。如今在滴滴出行App的“金融服务”页面,已经有理财和点滴医保等各类金融业务。
可以说滴滴目前是一个集出行+金融为一体的超级平台,那为何在如此巨大的体量背后,又会造成百亿亏损呢?柳先生认为有如下两点原因:
第一.商业变现模式难
目前来看,虽然滴滴已经成功在出行市场站稳脚跟,但都是用真金白银将对手烧死,其中对司机的高额补贴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这样虽然稳住了司机,但也造成了和ofo类似的尴尬局面:拥有的市场份额大,但是变现难。这也是资本抛弃ofo最为重要的原因:极度依靠资本输血,却很难让投资人看到持续增长和盈利的预期。如今的滴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烧钱完成第一轮的跑马圈地后,变现能力尚弱,导致资本回报太慢。
第二.业务庞杂,成本过高
互联网公司的用人成本本来就很高,作为一家拥有一万多人的出行巨头,滴滴每年的薪资支出就高达数十亿。2018年发生的两起用户出行安全事件让其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架,其随后更是进行了组织调整。在去年,滴滴又宣布取消举办公司年会,而且公司高管集体没有年终奖。
另一方面,在美团打车、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出行服务商雄起后,滴滴需要依靠大手笔补贴来稳定已有的基本盘,避免被竞争对手超越。而正在进军的新业务,例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也需要投入,因此过高的人工成本加上多元化业务输血就造成了滴滴2018年的百亿亏损。
裁员止损和“关停并转”能让滴滴扭亏为盈吗?
从此次滴滴CEO程维在月度全员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滴滴此时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战略收缩还是较为明智的。特别在如今出行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后,滴滴更需要集中火力稳定基本盘,打赢这场保卫战,从而才有更多的力量发展新业务。为什么柳先生比较看好程维此次的战略调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战略收缩能稳定出行业态基础
自去年开始,业内就流传滴滴将要IPO的消息,不过在经历顺风车业务下线以及出行业务遭遇诸多挑战后,现在又爆出巨额亏损,其上市消息现在连影都没了。如今,程维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不仅能帮助滴滴止损,而且后续能够在出行业务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夯实基本盘。毕竟滴滴的老本行是出行,一旦基本盘不稳定,那么后续的新能源汽车、金融等业务也会松动。
柳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滴滴虽然目前拥有巨大的出行市场体量,但弱势就在于其没有形成绝对的竞争壁垒。从出行、外卖再到共享单车等业务,滴滴无不是依靠补贴来抢占市场,而诸如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美团打车等服务商对滴滴已有的市场更是虎视眈眈。在去年发生两起用户出行安全事件后,公众对滴滴的不满达到了高潮,而司机更是对滴滴高抽成的行为早已不满。因此,一旦其他竞争对手以更优惠的价格和良好的打车体验抢走司机和用户,这对滴滴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而此次的“关停并转”战略可谓是恰到好处,一方面能够帮助滴滴止损,另一方面能够让滴滴调整内部组织架构,从而面对多个竞争对手的冲击。
第二.聚焦主业方能为其他业务赋能
虽然滴滴目前遭受着高昂的亏损,但柳先生认为滴滴潜在的金融业务或许能为其止损提供巨大的助力。
目前滴滴还没有公布去年的出行数据,但根据2017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滴滴目前在全国已有4.5亿用户,覆盖400多个城市,全年服务次数高达74.3亿次。而这也是滴滴布局金融业务的最佳流量来源和消费场景支持。柳先生认为滴滴布局金融业务有如下优势:
第一.线上流量丰富,获客成本几乎为零;第二.多元化的出行业务生态能帮助金融业务扩展消费场景,这是其金融服务能够长久做下去的最重要原因;第三.出行优势能够助力金融业务发展,输出数据风控能力,从而让金融科技具备更多的实用场景。
结语
2018年是整个行业的寒冬,对滴滴而言也不例外。在经历新一轮人事调整和业务收缩后,如果能够发挥其过去强大的组织能力,相信滴滴也可以度过难关。
你们看好滴滴此轮变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