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有感

浅读《乡土中国》有感
两年前购得费老先生著作《乡土中国》一书,有幸发现书内集合了费老其它四部著作包括《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皆是出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在费老的文字中,深度剖析了中国乡土间的人情世故、民俗源由,道明了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问题。

乡土的人,是为生活而活着。他们仅仅是为了一日三餐,自己开心,和别人开心。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习性,大多都是可以可以从老一辈的谈话中,从土地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找到。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有道,“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点一层一层向外推出去。乡土间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人们的交流,人们所做的事,大多都不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或是为了后辈。那些我们现在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远。正如我们无法理解家境一般的姑姑家孩子的婚宴执意为什么要宴请全村一样。所以我们觉得,可能是我们乡土间为了那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在农耕时代,乡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归属,是人们血浓于水的关系归属,是人们落叶归根的情感归属。几十年来,中国的乡土却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们渐渐地从乡土走向城市,从亲密走向疏离,从有根走向无根。这,到底是什么在改变着?人们是否还能回到当初的那个时代?毕竟经济在发生变化。人活在社会上却没有办法不受影响。
曾经的乡土,人与人之间仅仅靠声音就能辨认彼此,熟人之间甚至羞于报上自己名字。而现在城市,即便是邻居,也不曾相识。今天的城市,似乎是个缺少人情的社会。这是否是我们我们想要的“社会”?

“如果不先变做城里人,一个乡间的寒门子弟已几乎完全不再有攀登的机会”。即便“跃跳龙门”的乡村子弟并不忘本,但他们也难在回到原本的乡土。也许当初他们是相亲们凑钱交的学费,也许他们也有回到故土的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去哪里寻找大学所学的那套知识的职业?虽然我也算是半个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即便我毕业后想回到家乡,可我学的是软件开发,去哪里找对应的职业呢?别说乡里没有,甚至在县、市里都找不到几个这样的职位。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吧!

如今的乡土,已是被掏空的乡土。只剩下寥寥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与初衷渐行渐远。即便如今国家的政策渐渐地偏向农村,但时过境迁,难复旧时那份繁荣。费老又谈到乡村经济,在他的调查里面个别地方可以靠引入特色的手工产业来增加就业抑制人口外流。但如今人口流动是双向的,如果有流出,没有流入,繁荣也不会长久持续。

浅读半本《乡土中国》之后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今的社会发展速度是否是我们真的需要的?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但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化教育是否跟上,人们的满足感是否跟上,各种发展是否均衡?
旧时那一套社会制度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虽不能说是完美,但足以维持旧时的社会秩序。如今,新的时代到来,但新的社会制度仍需时间来考验。城镇化在不断推进,乡村又将何去何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