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DD?

本文探讨了行为驱动开发(BDD)与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区别与联系,重点介绍了BDD如何更贴近用户需求及体验,强调了其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的优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BDD是TDD的一种衍生,通过特定的BDD框架,用自然语言或类自然语言,按照编写用户故事或者用户用例的方式,以功能使用者的视角,描述并编写测试用例。

BDD源于TDD并优于测试驱动开发。

之所以说BDD优于测试驱动开发,并非空穴来风,主要原因如下:

1、更加以人为本:TDD更多关注于测试接口实现逻辑正确性,而BDD重点关注用户使用功能时的行为和结果是否与符合预期。

2、更加以人为本:TDD基本上是使用编程语言来描述测试用例,而BDD则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测试用例。

3、更加以人为本:TDD不关注客户价值,而BDD从客户价值开始书写

4、更加以人为本:TDD的需求文档和测试用例是分别存储的,而BDD的需求文档就是测试用例

5、更加以人为本:TDD要求所有被覆盖的接口都要进行良好重构,而BDD只要求对暴露给客户使用的接口甚至UI具有可测试性

6、更加以人为本:TDD更多是团队纪律或者领导推动的,而BDD是客户需求拉动的

### 行为驱动开发(BDD)介绍 行为驱动开发(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BDD)是一种敏捷软件开发技术,旨在通过描述应用程序的行为来增强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这种方法特别关注从业务角度出发的需求定义和实现方式[^2]。 #### 核心理念 BDD的核心在于创建一个共同的语言环境,使得客户和技术人员能够用相同的术语讨论项目进展。这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理解一致性,还减少了因误解而导致的风险。具体来说: - **用户视角**:所有的需求都基于用户的实际操作体验来进行表述; - **自然语言支持**:利用接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撰写测试案例,使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理解; - **自动化验证机制**:借助专门框架将这些叙述转化为可执行脚本,在每次迭代结束时自动运行以确认预期功能已被正确实施[^5]。 #### 工作流程 在实践中,BDD通常遵循如下模式: 1. 定义故事(Story),即一段简洁明了的文字概括目标特性及其价值所在; 2. 描述多个情景(Scenario),每个情景代表特定条件下的交互过程,并指明其前提、触发动作及最终状态; 3. 将上述文档转换成结构化的Gherkin语法格式,便于后续处理; 4. 开发者依据此模板编码相应的单元/集成测试函数; 5. 运行全部测试集直至无误为止; 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TDD的优点——提前考虑边界情况并强制性地进行充分覆盖——又增加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考维度,从而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壮的应用程序架构[^3]。 ```gherkin Feature: 用户登录功能 Scenario: 成功登录 Given 用户访问网站主页 When 输入有效用户名 "admin" And 输入密码 "password123" Then 显示欢迎消息 "你好,管理员!" Scenario: 登录失败 Given 用户尝试登录 When 提交错误凭证 Then 屏幕提示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试。"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