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觐先圣
——北京孔庙游记
丁酉年五月周休日,闲来无事,与友穿过半个北京城,前往位于国子监街的孔庙,朝觐孔子。
家学渊源,与孔夫子神交已久,早该来朝觐。自古称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雅俗无碍,皆授业于先师孔夫子,有此机会朝觐,自是幸事。
北京孔庙由来已有七百年余,历元、明、清三代,岁月沾染,多次重修。今依是文人墨客必游赏朝觐之地。
心怀敬意,踏入孔庙之内,古树参天,苍松翠柏,石碑林立,红墙碧瓦翘角飞檐,雕栏玉砌刻以飞鸟鱼虫,琉璃瓦光彩四溢,古典庄严,肃穆静心。
停留于碑林处多时,感怀颇多。此乃三朝功名簿,多有圣贤之名刻于其上,供后人瞻仰。古语云,一举成名天下闻,碑林之妙,更甚于此。虽时隔久已,其上进士之籍贯、次第、名姓依稀可见,如于谦、郑板桥、纪晓岚之流,皆列于此碑林之上。阅之,心怀激荡,敬仰之情溢之于外,诸多名士三朝之中多有作为,后世学子应感念其治学之勤,又感叹光阴无情,才子名士皆归于历史尘埃之中,心绪交杂,无法言表。
先师门入,大成门始。御路石上五龙戏珠,御路石侧五对石鼓置于清乾隆年间,上古游猎诗文篆于其上,叹约唯孔夫子方可解哉!大成殿为朝觐祭祀先师之所,历经战火,虽毁其体不毁其神,尤传至今。供奉先师约“大成至圣文宣王”,更有匾额皆出于帝王之手赞先师,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德齐帱载”、“与天地参”、“圣协时中”、“中和位育”、“圣神天纵”、“道怡大同”,阅之更叹先师儒学影响后世至深。更有商周之乐,圣贤书简,观之一番后,更崇圣贤。
先师像前,驻足俯身拜下。孔夫子之于文人墨客乃圣贤,之于儒学仕人乃师者,至于我乃师乃圣乃英雄。其身高九尺,器宇轩昂,面目清癯,丰神俊朗,仁爱之宗旨由其神态已可见,清雅淡然,广袖迎风。伫立于古柏苍翠殿宇之间,尽显高大肃穆,让人不敢心生亵渎。慨叹先师风骨,千百年亦教化万众。
圣人先师孔夫子,为后世文人之师,千百年受后世敬仰,四海内外皆朝拜,为何?慨叹思之,其仁爱之宗旨造福于民,普济天下,教化苍生,虽郁郁不得志亦不忘心怀天下,著书立说,教导圣贤,治诗礼以化民俗,广度诗书礼智信,治学之勤、仁爱之意,传于后世,以致流芳百世。其圣者形象深入民心,更有甚者于民间流传其飞升成仙之故事,传其虽返归仙籍亦关注天下苍生之苦文人之学,故古往今来,朝拜者不知几何,仁德之士拜之,求学之子拜之,文人墨客拜之,爱乐之人拜之,四海内外络绎不绝。
苍松古柏之间,朝觐古圣先贤之治学治世之道,心下慨叹,反省之念不绝。古人曰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又曰治学之道在于勤,等等名言警句不知凡几,我等后世子弟,如若受先师圣贤之教诲,至孝于亲,至亲于友,至学于勤,至事于躬身,至仁爱于民,必能传其精髓,得其教义,虽不能流芳,亦可持有赤子之心,不愧于己,不愧于人。
松柏长青,先师亦之。朝觐归来,愿保有赤子之心,学于先师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