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无惊 2013苹果秋季发布会6亮点4遗憾

苹果在秋季发布会带来了Retina屏iPadmini、性能出众的iPadminiRetina、轻薄化的iPadAir、新款MacBookProRetina以及MacOSMavericks系统升级。亮点包括Retina屏iPadmini、iPadAir的瘦身设计和MacOSMavericks的免费升级,遗憾在于缺乏新奇硬件、TouchID和彩色选择的缺失、容量版本价格差异大及自家重点应用的不彻底免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0月23日凌晨2013苹果秋季发布会,苹果主要带来4款新硬件以及新版Mac系统OS X Mavericks,Retina屏的iPad mini终于来了,传说中的iPad 5则以全新的iPad Air命名,并且在轻薄化方面狠下苦功,但这一切基本都在早前分析师和专家们的意料当中,对于极客达人们而言是有喜无惊,好在从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看,这一波新品市场前景还是较为看好的。下面来看看本次发布会的亮点与遗憾点评。

■1.Retina屏iPad mini

呼声最高的Retina屏iPad mini,在iPad mini发布一年之后终于登场,7.9英寸2048*1536像素的IPS显示屏,高达326 ppi,在突出多彩和图标精致度的iOS 7系统上更显高清的优势。屏幕的升级也足以说服很多此前观望iPad mini提升分辨率的潜在消费群体。

53522843.jpg

■2.iPad mini Retina性能同样出众

除了带来高清屏之外,这一回iPad mini Retina的硬件性能还达到了iPad系列目前最顶级的水准,包括64位A7处理器和M7协处理器都武装在其迷你的身躯中,可以说除了外观设计的差别以及屏幕尺寸之外,iPad mini Retina屏的功能配置均与iPad Air一样出众。不过此举对iPad Air的压力也是不小的。

■3.iPad Air的努力瘦身

去年iPad mini的推出给同期面世的iPad 4带来挺大的影响,iPad 4不受宠的重要原因是厚重感太明显,于是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第5代9.7英寸的iPad以全新命名iPad Air亮相,并打出“轻出份量”的口号,以全新感觉力图让大众感受到这款新品在轻薄化方面做出的众多努力。

iPad Air体积比iPad 4减小了近四分之一(24%),最薄处只有7.5mm,重量减轻至469克(WLAN+Cellular版为478克),此外屏幕边框也得以明显收窄,整体看起来更紧凑。而且以上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牺牲电池续航能力的前提下完成的,使用无线网络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或聆听音乐,iPad Air的使用时间仍能长达10小时。

■4.新款MacBook Pro Retina轻薄化

以性能见长的MacBook Pro Retina系列,在最新的更新换代中也进行了轻薄化处理,13英寸的MacBook Pro Retina厚度仅1.8厘米,重量也只有1.57千克,为用户随身携带减负。

■5.大部分新品中国同步首销

库克任苹果CEO之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上个月发布的iPhone 5s/5c做到了史上首次iPhone在中国同步首发销售,而这次推出的多款新品,除了两款新iPad的Wi-Fi+Cellular版之外(或因国内4G牌照发放不定因素多而受影响),其余新机型都能做到中国同步首发上市。iPad Air是11月1日起售,在其之后的iPad mini Retina也会很快发售。

■6.Mac首次免费升级至最新版OS X

本次发布的Mac最新版OS X Mavericks,是苹果首度让Mac用户享受免费的OS X系统重大更新的免费升级,在用Snow Leopard(10.6.8)、Lion(10.7)或Mountain Lion(10.8)的用户都能免费升级至OS X Mavericks。至于更旧系统版本的用户,则需要先购买Snow Leopard系统后进行二次升级。

谈完六大亮点再来归纳下四大遗憾。

54295096.jpg

■1.没有One more thing

库克似乎食言了,还记得今年4月他曾透露“我们的团队正着力研发推出一些新奇的硬件、软件产品,这些新品将在今秋和明年与大家见面”。现在来看,从一个月前的iPhone 5s/5c再到MacBook系列和iPad系列在秋季的更新,都算不上“新奇”,那么就只剩下Mac Pro了,但该产品定位比较小众,除了配置恐怖之外似乎也不算“新奇”。

眼下秋季即将过去,苹果并没有传说中的“新奇的硬件”到来,可穿戴设备也暂无明显迹象会很快到来,不排除是有些计划中的产品跳票了。而本次发布会上推出的新品早已被猜到,没有One more thing,自然无惊艳可言。

■2.新iPad的“三无”

全新的iPad Air和iPad mini Retina,均未引入Touch ID指纹识别感应器,让这一很方便的体验目前仍然只有iPhone 5s独享。至于颜色选择方面,两款新iPad的颜色跟随iPhone 5s调整为深空灰和银色可选,但并没有引入大受好评的“土豪金”,也没有玩出iPhone 5c般的多彩,当然这也与平板设备体积大,变色难度相对更高有一定关系。

此外,两款新iPad在摄像头环节“不思进取”,与去年的机型一样依然为500万像素的iSight摄像头无LED补光灯,在大众越来越看重拍摄功能的今天,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3.不同容量版本iPad差价大

关于不同容量版本iPad差价大的问题,其实苹果iPad/iPhone一直以来都是我行我素,但此现象此前一直未被大家所关注,大部分人也愿意买账(或者说是任苹果宰割),似乎已习惯了这种远高于行业标准的容量差异定价。

544522261.jpg

小米和魅族手机为例,一般16GB机型与32GB机型的差价为200元,而苹果这两种不同容量版本的iPad行货差价达到700元,iPhone更是达到800元。即便苹果选用的闪存比其它品牌的好,但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差价,其中原因若是深究起来,估计还能挖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4.苹果自家重点应用的不彻底免费

还记得上个月的发布会上,苹果宣布iPhoto、iMovie、Garageband等重磅应用实行免费,但随后不少用户发现所谓的免费仅针对9月1日后激活或此前已购买相关应用再升级的iOS 7设备,吐槽声还不少。至于此次新增的iWork套装等多款应用的免费政策,同样也是采取类似方式的免费,众多iOS或Mac旧设备的用户依然得掏钱。其实作为苹果猛击微软的大招,不缺钱的苹果完全可以把免费玩得更狠更彻底,对竞争对手的打击力度定能更大,如今限条件的做法略显小气,对老用户的友好度也有不利。


内容概要:本文围绕直流微电网中带有恒功率负载(CPL)的DC/DC升压转换器的稳定控制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复合预设性能控制策略。首先,通过精确反馈线性化技术将非线性不确定的DC转换器系统转化为Brunovsky标准型,然后利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评估负载功率的动态变化和输出电压的调节精度。基于反步设计方法,设计了具有预设性能的复合非线性控制器,确保输出电压跟踪误差始终在预定义误差范围内。文章还对比了多种DC/DC转换器控制技术如脉冲调整技术、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SMC)、主动阻尼法和基于无源性的控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自动控制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以及对先进控制算法感兴趣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输出电压并处理恒功率负载的应用场景;②旨在实现快速稳定的电压跟踪,同时保证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③为DC微电网中的功率转换系统提供兼顾瞬态性能和稳态精度的解决方案。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算法实现,还通过Python代码演示了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过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不同控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概要:该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偏振敏感强度衍射断层扫描(PS-IDT)的新型无参考三维偏振敏感计算成像技术。PS-IDT通过多角度圆偏振光照射样品,利用矢量多层光束传播模型(MSBP)和梯度下降算法迭代重建样品的三维各向异性分布。该技术无需干涉参考光或机械扫描,能够处理多重散射样品,并通过强度测量实现3D成像。文中展示了对马铃薯淀粉颗粒和缓步类动物等样品的成功成像实验,并提供了Python代码实现,包括系统初始化、前向传播、多层传播、重建算法以及数字体模验证等模块。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光学成像和编程基础的研究人员,尤其是从事生物医学成像、材料科学成像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研究复杂散射样品(如生物组织、复合材料)的三维各向异性结构;②开发新型偏振敏感成像系统,提高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③验证和优化计算成像算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高精度成像。 其他说明:PS-IDT技术相比传统偏振成像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如无需干涉装置、无需机械扫描、可处理多重散射等。然而,该技术也面临计算复杂度高、需要多角度数据采集等挑战。文中还提出了改进方向,如采用更高数值孔径(NA)物镜、引入深度学习超分辨率技术等,以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和效率。此外,文中提供的Python代码框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便于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机械运转振动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转子试验台、齿轮箱和滚动轴承的振动数据。文章涵盖了频谱分析、时域和频域特征计算,以及常见故障(如不平衡、不对中、齿轮啮合故障、轴承内外圈故障)的诊断方法。文中还探讨了采样频率和采样点的设置原则、全周期采样机制,并扩展了多种信号分析方法(如频谱细化、希尔伯特包络谱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小波变换)和人工智能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的应用。通过详细的代码实现,展示了从数据加载与预处理到基于CNN的故障诊断的完整流程。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机械工程和编程基础,从事机械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通过频谱分析、时域和频域特征计算,识别机械设备的常见故障;②利用包络分析、小波变换等高级信号处理方法,检测早期故障;③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实现自动化故障分类和诊断。 阅读建议: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含了大量可运行的Python代码示例。读者应在实践中结合这些代码,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故障诊断方法。此外,建议读者根据具体的设备和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同的分析方法,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描述了一个基于论文“具有批处理到达的服务器群的优先级排队”的服务器群模拟系统的实现。系统采用离散事件仿真方法,通过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作业到达、优先级队列管理、作业完成处理、合并器工作机制以及响应时间计算等功能。模拟系统支持随机模式和轨迹驱动模式,能够生成详细的运行日志和性能统计,如平均响应时间、服务器利用率等。此外,还实现了设计问题优化,通过多次重复运行和置信区间分析来确定最优的优先级阈值h,以最小化平均响应时间。最后,系统能够按照要求的格式生成输出文件,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文件、子作业离开时间文件和作业完成时间文件。 适合人群: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从事分布式系统、排队论研究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研究服务器群系统中不同参数(如优先级阈值h)对系统性能的影响;②分析批处理到达模式下的作业调度策略;③评估不同配置下的系统响应时间和服务器利用率;④提供一个可扩展的平台,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实现,还深入探讨了关键机制的设计原理和实现细节,如优先级队列处理、合并器逻辑、事件处理流程等。通过阅读本文,读者不仅可以理解服务器群模拟系统的运作原理,还能掌握如何应用离散事件仿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本文还强调了统计可靠性和性能优化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