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过电视的我今天开了电视,把《毕业时刻》大结局看了。该剧确实不错,虽然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比现实温馨了很多,但作为一部青春励志剧,看了后能让人思考、让人振奋,其目的已经达到了。
拜中国教育所赐,很多专业的高校教学和社会实际脱钩严重,从课堂学到的知识对企业来说过于陈旧,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被企业看重的重要原因。寄希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恐怕现在我们不能奢望了,唯一的办法只能靠自己。了解前进的方向比努力前行更重要,这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你想从事的行业,了解心仪的公司,去学习那些受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拿我们IT行业来说,公司需要的理想人才就是有扎实的编程基础,有大规模软件编写经验,能够不断学习各种新兴的软件技术。剧中的谭冰就是这样一个有所准备的人,不但学得很好,实际动手能力很强,还早早地和心仪公司的员工建立了联系,虽然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意外,但现实中这样的人才绝对是抢手的。而同样品学兼优的徐默涵工作却屡屡碰壁,这与其不明确的目标有很大关系,好在其最后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至于找工作的方式,我更倾向于谭冰的重点攻击,而不是很多人那种遍地撒网。这并不是说要非进大公司不可,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最有可能的企业进行重点攻关。简历一两页就够了,写上目标企业最感兴趣的东西即可,多了也没人会看,也切记不可瞎吹,毕竟公司不是傻子。最理想的简历应该是因公司而异,千篇一律的没什么吸引力,若能加上自己对目标行业的看法,目标企业的了解,应该会更容易引起招聘公司的注意。当然,简历只是敲门砖,对自己能力的介绍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实力上,这也是笔试、面试、机试的意义,否则就算侥幸混进去也会在将来的工作中露出马脚被T出去(亲眼见过几起了)。
此外,无论是剧中还是现实中,大家普遍都对那些名气大、规模大、薪水高的公司格外青睐,认为进去了就是荣耀。我个人不这么看,规模大的公司机制健全,但这也意味着条条框框很多,在里面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有限,竞争压力也不是一般的高(比如剧中的瓦氏)。相反发展中的中小公司约束小,在里面能学到不少大公司学不到的东西(因为成熟的东西不会让你去拓荒),个人发展空间也会更大,若能在初期就伴随公司成长将来作为元老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小公司就一定很好,若决策人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路,内部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交织着太多人际关系,这样的企业最好别进,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也十分重要。
为了理想,一切都得早作准备,所以剧中说大学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地方。但是如果到毕业求职时没准备好又怎么办呢,恐怕只能先根据自己的能力找一个饭碗,经过准备后再跳向理想的地方。这个过程会非常艰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需要很强的毅力坚持,游戏业的一个例子就是做客服的徐波成为了梦幻西游的主策。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只不过说明你在事业上起跑慢了些,之后几十年的长跑才是比拼毅力和智慧的时候。工作三五年后,有人在原地踏步,有人从公司基层进入了中层,有人跳了槽薪水翻了倍,有人看到了商机选择创业。。。又会是一个关键时刻,和毕业时刻一样。
其实,我工作几年所感受到的最多只能代表IT这个行业的一部分,其它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在缺乏竞争、垄断横行、官僚把持的行业里不光是个人,就连企业也一样会失去活力,外部停止了扩张,内部进行着无尽的权利、关系倾轧(看看那些事业机关和垄断国企吧)。即使是在IT行业,面向政府事业单位做行业软件和面向终端消费者做通用软件又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那就是TX、baidu、360、绿坝他们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想说的一个观点就是,“事业有成”的含义被世俗说成了“有钱有房有车”,实际上只要能在自己的行业做出成绩,如老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科研人员取得暂无钱途的研究成果、艺术家带给观众快乐等等,那就是事业有成,就算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