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和以太网的关系
它们都是一套协议体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而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太网中,到MAC这一层,其实已经实现了OSI的下三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以太网也只跨越了这三层,但现在普遍认为以太网只作用到链路层的观点是错误的,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以太网一旦与TCP/IP结合,但沦落为TCP/IP协议的链路层,其第三层的MAC地址被以太网的IP所映射掉了,掩盖了其第三层的元素。(因为以太网不能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必须求助于TCP/IP,而同时存在的多种不同联网方式,均有各自不同的编址和寻址方式,以TCP/IP在业界的权威性,将这些不同的地址表示,统统映射到IP地址上,对外以统一IP地址作为编址方式,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TCP/IP协议并不像以太网一样有其底层专门的硬件,但是它可以租用一切合适的硬件来充当物理层和链路层的角色,而以太网则正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PoP: Protocol over Protocol.
DAS/NAS/SAN
NAS
网络文件系统 把文件系统的功能从使用者处迁移到磁盘阵列上,让磁盘阵列自己管理存储空间,而对外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CIFS,NFS)
人们把这种带有集中式文件系统功能的盘阵,叫做NAS。
1) SAN与NAS区别:SAN是一个网络上的磁盘,NAS是一个网络上的文件系统。
2) FTP服务器不属于NAS:FTP不能实现诸如挂载等操作,不是实时的
3) 普通台式机也可以充当NAS:1.NAS必须可以访问卷或者物理磁盘2.具有接入以太网的能力
文件传输路径:应用程序->(内存通信)目录层->[NAS](内存通信)文件系统->(内存通信)卷LUN->…[SAN] ->物理磁盘
NAS架构的路径在虚拟目录层和文件系统层通信的时候,用以太网和TCP/IP协议代替了内存,增加了CPU指令周期,而且使用了低速的传输介质;而在SAN方式下,路径中仅多了一次FC访问而已,所以比NAS要快得多。除非后端磁盘成为瓶颈。
大块顺序IO密集,NAS比SAN慢了很多;随机小块IO,NAS会表现出很强的相对性能。
对于SAN方式来说,应用程序必须通过运行在服务器本机或者NAS设备上的文件系统与磁盘阵列对话,而NAS则通过OS的虚拟目录层直接与NAS设备对话。NAS可以看作是一个Filer,它专门处理文件系统逻辑及其下面积愤的逻辑,从而解放了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上不必运行文件系统逻辑,甚至也不用运行磁盘卷逻辑,只需要运行目录层逻辑(UNIX系统上的VFS层、WINDOWS系统上的盘符及目录)即可。我们把SAN称为Disker,专门处理磁盘卷逻辑。
IP SAN
与FC比,不足之处:速度方面;以太网是一个不可靠的网络;
ISCSI磁盘阵列:其前端IO设备就是普通的以太网卡,TCP/IP以及ISCSI逻辑运行在主内存中,后端的磁盘可以以任何方式接入总线,甚至可以是独立的磁盘阵列。磁盘经过VM虚拟化层之后,通过前端接口供主机访问。TCP/IP只是占领了盘阵前端接口的部分阵地。
将ISCSI为代表的以TCP/IP作为传输方式的网络存储系统作为IP SAN,即基于IP的存储区域网络。值得说明的是,IP SAN并不一定要用以太网作为链路层,可用任何IP的链路层。
虽然ISCSI与NAS都是利用TCP/IP+以太网来实现的。但是二者所传输的语言是大相径庭的。NAS传输的是文件系统语言,而ISCSI传输的是SCSI指令语言。NAS设备上必须运行一种或者多种文件系统逻辑,才能称为NAS;而ISCSI Target设备上不需要运行任何文件系统逻辑(盘阵自身操作系统文件管理除外)。
在相同条件下,ISCSI与NAS在速度与性能方面相关不大。
ISCSI配置应用实例
1) 在存储设备上创建LUN:创建Aggregate;在aggr中创建Vol;在Vol中创建LUN;创建lgroup并映射LUN;
2) 在主机端挂载LUN:确认主机端IQN名称;添加ISCSI Target端地址;激活ISCSI目标端,发现LUN;使用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