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的目的是因为对于堆排序过时间一长就忘记 所以记录下自己学习《算法导论》时的笔记 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可以指出
首先介绍堆排序 (二叉)堆是一个数组 它可以看成是一个近似的完全二叉树
我们很容易计算得到他的父节点 左孩子 右孩子节点 数组下标从1开始 下标为1的为树的根
1. parent(i)
return [i/2];
2. left(i)
return 2*i;
3 right(i);
return 2*i +1;
二叉树有最小堆和最大堆这里我们只讨论最大堆
最大堆的性质 是 除了根节点以外的所有节点都满足 A[parent(i)] >= A[i]; 既某个节点的值最多与父节点一样大
堆排序算法其中两个步骤
1.调整堆
我们假设i节点的左右子树都是一个最大堆(先不要管为什么这样假设 读完后面就知道) 此时A[i] 可能小于 左孩子和右孩子 此时可能破坏最大堆的性质
l 为左孩子 r为右孩子 调整堆其实就是对A[i] 逐渐降级的过程
void MaxHeapify(int array[], int i, int length)
{
int l = i << 1; // 左孩子节点
int r = (i << 1) + 1; // 右孩子节点
int largest = 0; // 用来记录交换的是左孩子还是右孩子
if (l <= length && array[l] > array[i]) {
largest = l;
}
else
largest = i;
if (r <= length && array[r] > array[largest]) { // 右孩子跟父节点和左孩子最大一个比
largest = r;
}
if (largest != i) { // 不相等时说明左孩子或者右孩子大于父节点此时交换
std::swap(array[largest], array[i]);
MaxHeapify(array, largest, length);
}
}
2.建堆
从底向上的调整堆就是建堆的过程
void BuildHeap(int array[], int length)
{
for (int i = length >> 1; i > 0; i--) // 建立堆从第一个不为叶子节点(完全二叉树第一个不为叶节点 == 节点树 / 2) 从下往上建立堆
{
MaxHeapify(array, i, length);
}
}
以下为建堆的过程
3.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算法就是建堆和调整堆的过程 调整堆时间复杂度是 logN 而堆排序要调整N次所以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N*logN
void Heap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BuildHeap(array, length);
int size = length;
for (int i = length; i > 1; i--) { // 每次和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然后长度- 1 调整堆
std::swap(array[1], array[size--]);
MaxHeapify(array, 1, size);
}
}
以下是堆排序的过程 调整堆后 A【1】为最大的值 与 数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然后把数组长度 -1 继续把 length -1 个元素调整为一个堆 直到length = 1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