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头之 Keep-Alive

1、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面向连接的协议,无状态不代表HTTP不能保持TCP连接,更不能代表HTTP使用的是UDP协议(无连接) 
  2、从HTTP/1.1起,默认都开启了Keep-Alive,保持连接特性,简单地说,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
  Keep-Alive只是把TCP连接保持(可以免去Client再次与Server建立接连的开销,但Client与Server都要维持这个TCP栈),但Server上处理Client请求的应用程序(组件),如HttpApplication对象,并不会被保持(仍将放回到程序内,非IIS内,的程序池)。如此,HTTP仍是无状态的。 
  3、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
  HTTP Keep Alive 
  HTTP Keep-Alive 很大程序上被误解了,下面介绍一下它在HTTP/1.0和HTTP/1.1版本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在JAVA中的运行原理。
  HTTP是一个请求<->响应模式的典型范例,即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信息,服务器来响应这个信息。在老的HTTP版本中,每个请求都将被创建一个新的客户端->服务器的连接,在这个连接上发送请求,然后接收请求。这样的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和编程实现;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它效率很低,因此Keep-Alive被提出用来解决效率低的问题。 
  HTTP/1.0 
  在HTTP/1.0版本中,并没有官方的标准来规定Keep-Alive如何工作,因此实际上它是被附加到HTTP/1.0协议上,如果客户端浏览器支持Keep-Alive,那么就在HTTP请求头中添加一个字段Connection: Keep-Alive,当服务器收到附带有Connection: Keep-Alive的请求时,它也会在响应头中添加一个同样的字段来使用Keep-Alive。这样一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HTTP连接就会被保持,不会断开(超过Keep-Alive规定的时间,意外断电等情况除外),当客户端发送另外一个请求时,就使用这条已经建立的连接 
  HTTP/1.1 
  在HTTP/1.1版本中,官方规定的Keep-Alive使用标准和在HTTP/1.0版本中有些不同,默认情况下所在HTTP1.1中所有连接都被保持,除非在请求头或响应头中指明要关闭:Connection: Close ,这也就是为什么Connection: Keep-Alive字段再没有意义的原因。另外,还添加了一个新的字段Keep-Alive:,因为这个字段并没有详细描述用来做什么,可忽略它

  Not reliable(不可靠)

  HTTP是一个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Keep-Alive没能改变这个结果。另外,Keep-Alive也不能保证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一定是活跃的,在HTTP1.1版本中也如此。唯一能保证的就是当连接被关闭时你能得到一个通知,所以不应该让程序依赖于Keep-Alive的保持连接特性,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Keep-Alive和POST

  在HTTP1.1细则中规定了在一个POST消息体后面不能有任何字符,还指出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浏览器可能并不遵循这个标准(比如在POST消息体的后面放置一个CRLF符)。而据我所知,大部分浏览器在POST消息体后都会自动跟一个CRLF符再发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上面的说明在POST请求头中禁止使用Keep-Alive,或者由服务器自动忽略这个CRLF,大部分服务器都会自动忽略,但是在未经测试之前是不可能知道一个服务器是否会这样做。

  Java实现--客户端

  在客户端,Java抽象了Keep-Alive,和程序员分享离开来,HttpURLConnection类自动实现了Keep-Alive,如果程序员没有介入去操作Keep-Alive,Keep-Alive会通过客户端内部的一个HttpURLConnection类的实例对象来自动实现。也就是说,在java中keep-alive是由一个Java类库来实现的,但在其他类库中不一定可用。

  Java实现--服务器端 
  在服务器端,Java依然是将Keep-Alive抽象出来,HttpServlet、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类自动实现 了Keep-Alive。这种情况下一些由第三方控制的操作是可能的,如在KeepAliveServlet中提到的JavaWebServer,Keep-Alive是否启用由两个因素决定,内容长度和输出大小,如果内容长度是响应的一部分(即这段内容长度输出后还有内容需要输出),则Keep-Alive被启用(当然需要客户端支持的情况下);如果内容长度未设定,则Servlet会试着计算响应缓冲区长度以确定内容长度,在Javasoft实现中,使用一个4KB的缓冲区(相当于上面说的响应)。也就是说如果内容长度未设定,并且返回数据超过4KB,此时相当于内容长度大于响应长度,而不是响应长度一部分,Keep-Alive就不会被启用。

  还有,总有一天要看Silverlight,总有一天。。
<think>嗯,用户想了解HTTP协议中的Keep-Alive功能和用法,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我需要先回忆一下HTTP Keep-Alive的基本概念。HTTP Keep-Alive,也称为持久连接,允许在同一个TCP连接上发送和接收多个HTTP请求/响应,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开销,提高性能。这点我记得是对的,但需要确认具体细节。 首先,用户可能已经知道HTTP是无状态的,每个请求默认是独立的,早期版本如HTTP/1.0每个请求都需要新连接,效率低。Keep-AliveHTTP/1.1中被默认启用,对吗?是的,HTTP/1.1默认开启持久连接,除非显式关闭。这点要说明清楚。 接下来,工作原理部分。Keep-Alive如何维持连接?服务器和客户端通过部字段来协商,比如Connection: keep-alive,可能还有Keep-Alive参数设置超时和最大请求数。例如,Keep-Alive: timeout=5, max=1000。这些参数的具体含义需要解释清楚,超时时间是指空闲多久后关闭,max是最大请求数限制。 然后,实现方式。客户端在请求头中添加Connection: keep-alive服务器响应同样字段确认。之后多个请求复用同一连接。服务器可能根据设置的参数管理连接的生命周期。这部分要分步骤说明,确保用户能理解流程。 还需要注意与TCP层的Keep-Alive机制的区别。HTTP层的Keep-Alive是应用层的,而TCP的是传输层的,用于检测连接是否存活。两者功能不同,但可能被混淆,需要明确区分。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启用或配置Keep-Alive。比如在Apache或Nginx中如何设置超时时间和最大请求数。不过用户的问题可能更偏向协议本身,但稍微提一下服务器配置会有帮助。 应用场景方面,比如减少延迟,提升页面加载速度,适用于需要多个资源加载的网页。但也要注意潜在的问题,比如服务器资源占用,长时间不释放连接可能影响性能,需要合理设置参数。 最后,检查是否有引用相关的内容。用户提供的引用是关于Vue的Keep-Alive,虽然和HTTPKeep-Alive同名,但属于不同领域。需要明确指出两者的区别,避免混淆。可能用户被Vue的文档误导,所以需要澄清HTTP Keep-Alive的功能。 总结回答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应用场景、注意事项,并生成相关问题。确保用中文,数学公式用$...$,独立公式用$$...$$,但这里可能用不上太多数学公式,主要用代码块和列表结构。同时,引用部分末尾添加标识,但用户提供的引用是关于Vue的,可能与问题无关,但需要确认是否有必要提及。</think>### HTTP Keep-Alive 功能与实现解析 #### 一、功能与作用 HTTP Keep-Alive 是一种持久连接机制,允许客户端与服务器在**单次 TCP 连接**中传输多个 HTTP 请求/响应,减少重复建立和关闭连接的开销[^1]。核心作用包括: - **降低延迟**:避免频繁握手(TCP三次握手、TLS协商) - **提升吞吐量**:复用连接减少资源占用 - **优化资源加载**:适合网页加载多个静态资源(如图片、CSS、JS) #### 二、工作原理 1. **协商机制** 客户端通过请求头 `Connection: keep-alive` 发起持久连接请求,服务器响应同名字段确认支持: ```http # 请求头 GET /index.html HTTP/1.1 Connection: keep-alive # 响应 HTTP/1.1 200 OK Connection: keep-alive Keep-Alive: timeout=5, max=1000 ``` 参数说明: - `timeout`:空闲连接保持时间(秒) - `max`:单连接最大请求数 2. **连接复用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客户端发送请求1] --> B[服务器响应请求1] B --> C[客户端发送请求2] C --> D[服务器响应请求2] D --> E{空闲超时或达到max?} E ----> F[关闭连接] E ----> C ``` #### 三、实现方式 1. **客户端行为** - 默认在 HTTP/1.1 中启用(除非显式设置 `Connection: close`) - 按顺序发送请求,等待响应完成后再发送下一请求(HTTP/1.1 管道化可优化) 2. **服务器配置示例** - **Nginx**: ```nginx keepalive_timeout 60s; # 空闲超时时间 keepalive_requests 100; # 单连接最大请求数 ``` - **Apache**: ```apache KeepAlive On KeepAliveTimeout 5 MaxKeepAliveRequests 100 ``` #### 四、注意事项 1. **与 TCP Keep-Alive 的区别** HTTP Keep-Alive 属于**应用层协议行为**,而 TCP Keep-Alive 是传输层的心跳检测机制,用于发现死连接[^4]。 2. **性能权衡** - 长连接可能占用服务器资源 - 需根据业务场景调整 `timeout` 和 `max` 参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