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篇:文字的“化妆术”与“整容术”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任何格式的网页:所有文字大小一样,没有标题,没有重点,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像一份忘了排版的论文草稿。是不是光想想就感觉眼睛要罢工了?
HTML文本格式化,本质上就是给网页文字“化妆”甚至“微整容”的技术。但它绝不仅仅是让文字变粗、变斜、<u>加条下划线</u>那么简单肤浅。真正的高手,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格式化不仅是为了给人看的,更是为了给机器(浏览器、搜索引擎、屏幕阅读器)看的。
这其中的学问,堪比直男学习色号分辨——你以为的红色,其实分为“朱砂红”、“珊瑚粉”和“斩男色”。同样,你以为的加粗,也分为“物理加粗”(<b>)和“灵魂强调”(<strong>)。
第二章:基础三件套:B、I、U的“前世今生”
在HTML的远古时代,网页设计师们靠着“三驾马车”走天下:
<b> (Bold) - 粗暴的直男审美:
它的作用简单粗暴:让文字看起来更粗。它不携带任何额外的含义,纯粹是视觉上的改变。就像一个直男对你说“多吃点”,没有任何潜台词,就是字面意思。
<p>这是<b>简单粗暴</b>的加粗。</p>
<i> (Italic) - 优雅的斜体小姐:
它让文字变成斜体。最初常用于表示技术术语、外语短语、或者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同样,它最初也是一个纯样式的标签。
<p>The word <i>etiquette</i> is of French origin.</p>
<p>小明心里想:<i>这人是不是有点问题?</i></p>
<u> (Underline) - 容易被误解的下划线:
它的历史包袱最重。在web早期,下划线几乎是超链接(<a>)的专属标识。随意使用<u>会给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惑,让他们误以为哪里都可以点。因此,在现代HTML中,除非你真的需要一种不带链接含义的下划线风格(比如中文人名下的专名线),否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它,用CSS的text-decoration属性是更好的选择。
<!-- 谨慎使用! -->
<p>这是一个<u>可能有歧义</u>的下划线。</p></
HTML文本格式化终极指南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79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