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每天都写blog吗?

作者分享个人写Blog的经历,起初认为Blog应天天写,给自己定一天最多一篇的准则,后习惯每日写作。曾怀疑写Blog的意义,如今有了一定访问量。作者建议不要把Blog看得太严肃,强调坚持和积累,认为Blog是个人强大的简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最近关于blog是不是任务blog该不该放假等等的高见很多,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

先入为主的印象

俗话说先入为主。当我接触blog(大约是2002年七月初的时候),我看到的对blog的定义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序的每天更新的个人记录”。对于我来说,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写blog,天经地义就是应该天天写的,不天天写,还叫blog吗?现在反过来想想,谁规定了一定要这样了?一个月写一篇,算不算blogger?看来是我的老思想旧观念在作祟。现在我开放多了。凡是使用blogger工具的,或者凡是上网写东西的,或者提供了RSS的,哪怕自始至终只写过一篇的,只要他说自己是blogger,我也就承认他是blogger了。倒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来要求别人,不过对于我,还是挺坚持原来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当时听到blog的起源的故事是这个版本

blog工具和概念早已有之。只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开始更倾向于关注内心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从2001年的911以后,非常多的人开始写blog记述刻骨铭心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于是在2001到2002年间,blogger群体在美国迅速壮大并席卷全球

无从考证此观点是否站的住脚,现在也没有人提这个故事了,至少听起来有些道理,于是,我就信了。

每天最多写一篇

我在开始写blog的时候,我给自己订了一条准则:一天最多只能写一篇blog。这听起来很有趣,因为更多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写一篇。我这样定的原因是,希望不要过早把自己对于思考和分享的激情燃烧完。有时候如果有太多的话题,我会写其中一个,把另外的记在列表里,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时候拿出来作为素材,我的列表总有几个话题候备选,才有了接近三年的细水长流。直到我写了519天以后,我才决定,放弃一年半前的那个死规矩。因为我知道,每天写东西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不会轻易停下来了。结果是,截至今天,在过去的972天中,我写了982篇英文的blog。

对于blog的频度,每人的想法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像我这样的,行为艺术的成分大过blog的成分了,不足取。

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怀疑

其实,写blog坚持一周很容易,坚持一年就难了。难倒不是难在坚持。最难的时候是在问自己:我这样做有意义吗?我记得开始的时候,我的blog是放在自家的书房里的,子域名http://home.wangjianshuo.com中的home,其实就是为了区分里的这台,和在机房里托管的那台http://www.wangjianshuo.com。刚开始很开心,但是当两个月以后,自己也开始郁闷起来:每天24小时的开机,付着电费,忍受着热量和噪音,难道就为了100不到的访问量?一关机就有人告诉你说不能访问,开着又实在没有太多的人访问,最终结果,还是托管了了事。写blog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写给谁看呢?

现在,我知道写给谁看了。wangjianshuo.com下面几个服务器加起来一个月一百万的页面访问,每天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IP访问(多谢Google),我估计坚持下去还容易些,但是,最艰苦的时候,就是那漫长的丑小鸭还没有变成天鹅的时候。

两个字:积累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我是非常建议大家不要把blog看得太严肃的,有个地方可以写些东西,而不用考虑什么HTML, FTP的,是blog带给大众的最大裨益。而我自己,对待blog过于严肃的。我的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坚持和积累。我表达这种生活观念的一次尝试是:气球碰屋顶

长话短说,故事就是,有天晚上在上海科技馆开会,我用一段一段的塑料绳,不停的分拆,不停的接,低着头不问结果的干了四个多小时,最终,气球可以到达上海科技馆的屋顶 – 估计有八层楼高吧。说明的道理就是,只要我知道做一件事,是帮助自己在往我要的方向前进一步,无论这一步多小,都应该去做,坚持做。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更相信,只要不断地积跬步,至千里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对于项目有时间的要求,对于自己个人的积累,我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吧。唯一的问题是,现实的事情,因果关系不像在气球下面只要接绳子气球就一样升高这样容易看得清楚罢了。

我半开玩笑的说:我写blog的初衷,就是某天,如果我需要发简历的时候,我有一个地方可以发而已。Blog不就是个人的简历吗?最强大的简历。当一个人在著名的公司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公司为他戴上的那一顶光环,千万不要这时候,以为那光环就是自己的。而只有自己的积累,这光环才是别人拿不走的。

天哪,啰里啰唆都说了写些什么呀。跑题得一塌糊涂。见谅。

还有些观点,有些文章可作参考(英文):

注一:我可爱的太太终于又开始写blog了,大家来捧场。我最喜欢的文章有这么几篇:《后成长时代》《生命中哪些是质地、哪些是图案》《blog的荒芜》
注二:明天去北京,拜会北京IT全各位大牛。
注三:我最敬佩的刘老师的"捐献时间,分享幸运"活动明天在上海美罗城星巴克举行,我是非常赞赏他做的这个公益事业的。

<think>嗯,用户问怎么博客,但完全下不了笔,甚至一个字都不想。首先,我需要理解他为什么会卡住。可能是缺乏主题,或者害怕得不好,或者是拖延症。这时候应该先帮他找到作的动力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用户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步骤,而是如何开始的具体策略。比如,分解任务,从简单的部分入手,或者先记录灵感。要考虑到他可能对作有焦虑,所以需要鼓励和实用的技巧。 接下来,我应该先列出常见的障碍,比如不知道什么、完美主义、缺乏结构,然后逐一给出解决方法。比如,用头脑风暴确定主题,接受初稿的不完美,使用模板来组织内容。 然后,分步骤指导,从确定主题到发布,每个步骤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建议。比如,如何用问答法找主题,如何用番茄工作法专注作,如何优化SEO等。 还要注意用户的体验,用口语化的表达,避免专业术语过多,让他觉得容易上手。同时,加入例子和模板,比如示例开头和结构模板,帮助他更直观地理解。 最后,强调行动的重要性,鼓励他从小处开始,逐步积累,而不是追求完美。可能还需要提醒他,作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一次到位。</think>博客卡壳是常见现象,我帮你拆解为「心理突破→内容构建→作技巧」三步解决方案,附带可直接套用的模板: --- ### 一、心理突破策略 1. **降低启动阈值** - 用语音转文字先记录灵感(手机备忘录即可) - 设定「每天50字」的微目标 - 先完成再完美:记住$$作质量=初稿质量 \times 编辑次数$$ 2. **破除完美主义** 错误认知链: $$完美主义→高心理负担→拖延→负罪感→彻底放弃$$ 正确解法: $$完成度>完美度 → 正向反馈 → 持续迭代$$ --- ### 二、内容构建方法 **步骤1:主题筛选** 用「3W-QA法」找切入点: - Who:给谁看?(职场新人/技术爱好者) - What:解决什么痛点?(Python入门常见误区) - Why:为什么你来讲?(个人踩坑经历) **步骤2:内容架构** 直接套用模板: ``` [悬念开头]: "为什么我用了3年Python才发现这个隐藏技巧?" [问题场景]: 用具体案例描述痛点(如爬虫被封IP的经历) [解决过程]: 分步骤说明探索过程(试错→发现解决方案) [方法论提炼]: 将经验抽象为可复用的操作指南 [行动召唤]: "点击领取完整代码包" 或 "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 **步骤3:素材收集** - 建立「灵感碎片库」:随时记录想法(推荐Flomo/备忘录) - 使用「交叉验证法」:搜索3篇相关文章,提取可补充的观点 --- ### 三、作加速技巧 1. **结构化作法** 把文章拆解为: $$总字数 = 开头(10\%) + 论点(30\%) + 案例(40\%) + 结尾(20\%)$$ 2. **阻力最小化工具** - 思维导图:XMind构建文章骨架 - Markdown语法:用#标题、-列表快速排版 - 作提示:用ChatGPT生成开头结尾(需自行修改) 3. **时间管理** 采用「番茄工作法」: $$25分钟专注作 + 5分钟休息 × 4次 = 产出800-1200字$$ --- ### 四、立即行动方案 **今日可执行步骤:** 1. 打开手机备忘录,语音记录3个想的主题 2. 选1个主题,用XMind做5分钟思维导图 3. 设定25分钟倒计时,完成「最烂初稿」 示例开头(可直接修改使用): "这个困扰我三个月的问题,原来解决方法藏在文档第17页的脚注里。事情要从那次凌晨3点的报错说起..." **关键提醒**:前10篇博客允许自己得烂,重点在于建立作惯性。数据显示,坚持输出3篇后,作速度会提升40%以上(数据来源:Medium创作者报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