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钱服务的互联网独角兽,打得是你死我活的流量战争。

本文探讨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对比了中美两国科技企业在市场定位、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上的不同。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月初回上海休假,某晚临时被朋友拉去救场,和交通执法的警官一起,录了5分钟访谈,话题是如果和规范网约车市场。作为一个假上海人,其实我的网约车经验并不多。于是在去电视台的路上,打电话问了一位资深用户。她从单纯的用户体验、到背后的金融运作,再引申到其他互联网+的产业,给我详尽分析阐述了她的观点。当然,我在片场一共说了不到十句话,没法转述其精髓,只是被强制启发了思维。

美团在上海运营网约车已经一个月有余。这一个月之内,摩拜被招安,滴滴开始送外卖,阿里无人车上路,中兴爆了个头条,而头条默默地关了很多账号。神州的IT界真是不缺看点。

那天在电视台和编导及嘉宾领了盒饭,边吃边聊起了祖国那些让我们自豪的互联网大厂。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的FLAG(脸书,领英,亚马逊,谷歌)加上微软、苹果,都在某个领域享有霸权;而中国任何一个细分的市场上都有至少两家在互怼并抄袭着为什么那些硅谷的公司能自我管理,保持一定的用户满意度(当然facebook最近栽了),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总是被对手泼完脏水,再被用户各种吐槽

有人说,是因为国外那些独角兽的创始人有“情怀”,比如Elon Musk。而在中国,情怀不能当饭吃,最终还是要投入资本的怀抱。我觉得这说得太含蓄了。国外那些科技公司,真的就是搞科技的公司;他们说以人为本,真的就是以人为本的。而中国创立一个科技公司,有几个不是为了拿投资为了被收购的?所以他们不在乎打价格战,不遗余力补贴用户。等圈了地,自然就有上游买单,等通吃了,自然可以反撸用户。这些打着科技旗号的金融公司,最拿手的就是干掉那些有情怀的对手。我听说过的,比如还不错的优步,还不错的一号店,都已经成了历史。

如今,头条们在打百团、单车和网约车们已经打过的战争。一轮又一轮地烧钱,继续推进着中国的互联网繁荣。待到风口上热钱烧尽,那些资本大鳄应该会开一瓶83年的鸿茅,吟一句“对韭当割,人生几何”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