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系统开发科目
-
需求
-
设计
-
分析
-
实现
-
测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接受性测试}
第二章 概述UML
UML总体性描述
-
视图:UML的视图显示了被建模系统的各个不同方面。
-
图
-
模型元素
-
通用机制(General Mechanism)
-
模型驱动架构(MDA)
4+1视图:用例视图,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现视图,部署视图
第三章 用例建模
3.1用例的基本要素
主要组件:用例,参与者,以及被建模的系统也称为主题。
每一个用例指一个
完整的功能单元
用例往往必须向参与者传递一些值,这些值是参与者希望从系统获取的某种信息。
用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
决定和描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促成投资者和负责建立系统的软件开发人员对此达成一致协议
-
对系统应该做什么给出一个清晰和一致的描述
-
为系统测试的执行提供一个基础
-
提供将功能需求追溯到系统中实际的类和操作的能力
在创建用例模型时需要做的实际工作有
1. 定义系统
2. 发现参与者和用例
3. 描述用例
4. 定义用例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3系统
作为用例建模过程的一部分,待开发系统(或主题)的边界需要进行定义。
注意:用例模型中的主题不一定非得是一个软件系统,它也可以是一项业务或一台机器。实际上,主题或系统也是一个类别
3.4参与者
参与者也可以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之分。主动参与者(Active actor)是指该参与者负责初始启动用例。被动参与者(Passive actor)指该参与者永远不会初始启动用例。
3.4.1发现参与者
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
谁将使用本系统的主要功能
-
谁将需要本系统的支持以完成他们的日常工作
-
谁将需要维护、管理并维持本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
本系统需要处理哪些硬件设备
-
本系统需要与其他哪些系统打交道
-
谁或什么系统对本系统产生的结果感兴趣
3.4.3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特殊化(Specialize)
一般化(Generalize)
特化(Specialization)
泛化(Gener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