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Error: 32: Broken pipe

本文介绍了解决Oracle监听器启动时报错LinuxError:32:Brokenpipe的方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日志文件listener.log过大(超过2G),通过清空该文件解决了监听器断开的问题。此外还提供了关闭日志记录的命令及修改配置文件的方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今天启动ORACLE监听的时候 报错 Linux Error: 32: Broken pipe

在网上搜了一下,用以下办法解决问题。

原因:原来/home/oracle/product/9.2.0.1.0/network/log/listener.log 文件超过2G,监听就会断掉。

解决办法:清空日志文件

              [oracle@localhost oracle]$ cd $ORACLE_HOME/network/log
              [oracle@chicago log]$ cat </dev/null> listener.log

至此问题解决

 

有个命令可以对这个写日志进行关闭

LSNRCTL> set log_status off
要继续写日志,只需要
LSNRCTL> set log_status on
也可以在 listener.ora 文件里面添加一项
LOGGING_LISTENER = OFF
添加了这个之后无论你怎么重启监听,都不会写日志了。

 

这个错误信息 `cut: write error: Broken pipe` 通常发生在 Unix/Linux 环境中,当管道(pipe)的一端被关闭,而另一端仍尝试写入数据时。具体来说,`cut` 命令试图向管道写入数据,但读取管道的进程已经终止或关闭了管道,导致操作系统检测到管道破裂(Broken pipe)。 #### 常见原因: 1. **前一个命令提前终止**:例如,`head` 或 `tail` 命令在读取一定行数后退出,但 `cut` 仍在尝试写入数据。 ```bash some_command | cut -d ' ' -f 1 | head -n 5 ``` 如果 `head -n 5` 读取了 5 行后退出,`cut` 会继续尝试写入数据,从而触发 `Broken pipe` 错误。 2. **管道中的命令不支持长输入**:某些命令可能在处理一定量数据后自动退出,导致后续命令无法写入。 3. **手动终止管道中的命令**:如果在终端中按 `Ctrl+C` 终止了管道中的某个命令,也可能导致此错误。 #### 解决方法: 1. **忽略错误**:如果错误不影响结果,可以通过重定向错误输出到 `/dev/null` 来忽略: ```bash some_command | cut -d ' ' -f 1 2>/dev/null ``` 2. **调整命令顺序**:确保管道中的命令能够处理全部输入,或者限制输入量。例如: ```bash head -n 100 some_file | cut -d ' ' -f 1 ``` 这样 `head` 会先限制输入行数,`cut` 不会遇到管道破裂的问题。 3. **使用 `stdbuf` 控制缓冲**:某些情况下,缓冲可能导致问题,可以尝试: ```bash some_command | stdbuf -o0 cut -d ' ' -f 1 ``` 4. **检查命令逻辑**:确保管道中的命令是兼容的,例如 `cut` 的输出是否符合后续命令的输入要求。 #### 示例修复: 假设原始命令是: ```bash cat large_file.txt | cut -d ',' -f 1 | head -n 10 ``` 修复后: ```bash head -n 10 large_file.txt | cut -d ',' -f 1 ``` 这样 `head` 先限制输入行数,`cut` 不会遇到管道破裂。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