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
JJ___JJ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UDP首部
<br /><br />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进程的每个输出操作都正好产生一个UDP数据报,并组装成一份待发送的IP数据报。这与面向流字符的协议不同,如TCP,应用程序产生的全体数据与真正发送的单个IP数据报可能没有什么联系。<br /> UDP数据报封装成一份IP数据报的格式如图11 - 1所示。<br /><br /> RFC 768 [Postel 1980] 是UDP的正式规范。<br /> UDP不提供可靠性:它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发送出去,但是并不保证转载 2010-06-30 14:38:00 · 1512 阅读 · 0 评论 -
ARP协议
<br />概述ARP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在局域网中,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是“帧”,帧里面是有目标主机的MAC地址的。在以太网中,一个主机要和另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但这个目标MAC地址是如何获得的呢?它就是通过地址解析协议获得的。所谓“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地址的过程。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编转载 2010-06-30 14:45:00 · 623 阅读 · 0 评论 -
TCP首部的数据格式
<br /><br /> TCP数据被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如下图:<br /><br /> TCP数据在IP数据报中的封装<br /> 显示TCP首部的数据格式。如果不计任选字段,它通常是20个字节。<br /><br /> 每个TCP段都包含源端和目的端的端口号,用于寻找发端和收端应用进程。这两个值加上IP首部中的源端IP地址和目的端IP地址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br /> 有时,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号也称为一个插口(socket)。这个术语出现在最早的TCP规范(RFC转载 2010-06-30 14:37:00 · 1659 阅读 · 0 评论 -
IP地址分类
1.IP地址分类IP地址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二个部分,A类地址前8位为网络地址,后24位为主机地址,B类地址16位为网络地址,后16位为主机地址,C类地址前24位为网络地址,后8位为主机地址,网络地址范围如下表所示:种类网络地址范围 A1.0.0.0 到126.0.0.0有效 0.0.0.0 和127.0.0.0保留 B 128.1.0.0到191.254.0.0有效 128.0.0.0和191.255.0.0保留 C 192.0.1.0 到223.255.254.0有效 192.0.0.0和223.25转载 2010-06-30 15:25:00 · 590 阅读 · 0 评论 -
TraceRoute(tracert)实现原理
<br />TraceRoute程序的实现主要涉及IP头部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字段的使用。<br /> 设置TTL字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数据报由于选路错误或其他软硬件原因从而导致在网络中无休止的流动,TTL字段指定了数据报的生存时间。TTL的初始值由源主机设置,当一份数据报经过路由器时,处理该数据报的路由器都需要把TTL值减去数据报在路由器中停留的秒数。但事实上大多数路由器只是简单地将TTL值减1,因此TTL字段最终被实现为一个跳站计数器。当TTL字段的值被减为0时,路由器就不转载 2010-06-30 21:50:00 · 1000 阅读 · 0 评论 -
IP首部
<br />IP数据报的格式如图3-1所示。普通的IP首部长为20个字节,除非含有选项字段。<br /><br /> <br />图3-1 IP数据报格式及首部中的各字段<br />分析图3-1中的首部。最高位在左边,记为0bit;最低位在右边,记为31bit。<br />4个字节的32bit值以下面的次序传输:首先是0~7bit,其次8~15bit,然后16~23bit,最后是24~31bit。这种传输次序称作bigendian字节序。由于TCP/IP首部中所有的二进制整数在网络中传输时都要求以这种次序,原创 2010-07-06 16:44:00 · 96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