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第一次听到平台这词是刚刚进入杂志社不久。当时,各种各样的平台概念把我搞得头昏脑胀,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平台、中间件平台、社区平台、产品平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这个词的概念。而且我发现做平台的人的一些共同特点:
1、完成了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搭建
2、找不到愿意为自己付钱的用户
3、期望有很多不用发工资的傻瓜来帮助自己创建应用或者贡献内容
通常,我了解到的大多数平台都做得不怎么样,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完成了一定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已经完成的、可以被称之为平台的产品往往漏洞百出,且兼具几乎无限的可扩展能力(这点几乎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做)。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总应该凌驾于其他人的价值之上,所以只建平台,不搭应用。有一种很直观的可能是,当他们需要搭建任何应用的时候,甚至于连自己的平台也不愿意使用,试问谁会去使用一个这样的平台来开发应用级产品呢?
当然,也有一些人开发平台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最初的应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从某种意义上看,今天已经初具规模的大多数号称Web 2.0的SNS都具备这样的特色),但是却始终无法找到一条有效的经营之道来获得利润。换句话说,这些平台的提供商并不知道如何从自身现有的用户群体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一批,也许并非他们不想这样做,而是无力这样做,但是仅仅搭建一个毫无价值的平台,对他们来说仍然不会带来实质上的进步。
互联网上有很多“傻瓜”,比如开源社区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这些“傻瓜”当中的一员,他们为开源社区作出的伟大贡献,几乎是毫无任何代价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他们获得的却远远比失去的要多得多。因为这些开源项目一旦应用在商业产品当中,他们之前所付出的代价立刻有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随后,我们看到大量曾经献身于开源社区的“傻瓜”们成了光环围绕的咨询师,拿着普通程序员望尘莫及的高收入。然而,这些傻瓜事实上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们有能力去判断自己的投入是否能够带来未来的商业价值,最起码他们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因为平台这个空洞而虚妄的词汇。
这样看,微软这种以平台为生计的公司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就不难解释了。她所搭建的平台是一个相对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群,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在线学习资源……,这种平台的价值在于其全面性,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其中来,并且让这些拥护者们相信,基于微软技术平台的投入,是有相当回报的。Windows的成功,给这些拥护者们强烈的信心,因为这些买得起Windows的人,一定买得起基于这个平台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此外,微软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出一个最成功的应用软件Office!是的,正是因为应用的成功,更进一步带来了平台本身的崛起。用户在Office系统面前,几乎没有选择,他们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这个产品,不是因为Windows平台,而是因为应用本身的出色。于是,越来越多的“傻瓜”们开始投身于这个平台的建设,若不是Windows平台本身不那么开放的策略,说不定它能更成功。
阿里巴巴是作为中国公司里面又一个做平台成功的案例,多年的夙兴夜寐让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司积累了数以万计愿意为阿里巴巴应用付费的客户。说白了,阿里巴巴的平台是数百万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的需求能够在阿里巴巴的B2B应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所以他们愿意为这个应用付费。你要做个平台,能否找到这些愿意拿出真金白银的用户?阿里巴巴的成功,让他能够在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雅虎中国甚至于口碑网成功,我们并不应该感到惊讶,而是应该努力去学习这种成功的模式,找到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而从在价值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环。
Google也好,baidu也罢,在互联网崛起的新形势下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那么我们中国这么多平台的厂商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在价值链当中的位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它却也是一个基本问题。
要搭建一个平台很容易,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却是难如登天。没有做好自己的应用产品,建立应用的商业模式,要搭建平台却是谈何容易?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这种基本的问题,如果不去解决,那么平台本身永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守得正道,做每件事情都问心无愧,不会一心只想去占那些“傻瓜”的小便宜,平台事业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