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平头哥”芯片公司,会比董明珠的格力芯片厉害吗?

阿里巴巴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旨在自主研发AI芯片和嵌入式芯片,目标是实现自负盈亏并成为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独立公司。此举标志着阿里正式步入芯片自研之路,反映了其在物联网和AI领域的战略布局。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9月19日在杭州拉开帷幕。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CTO、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行颠)在2018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同时,阿里巴巴还宣布了正在研制的神经网络芯片,计划将于明年4月流片。

阿里巴巴全面发展物联网的必然结果

早在去年10月份,阿里成立达摩院之初,芯片就是达摩院规划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今年4月份,阿里达摩院宣布自主研发AI芯片——AIi-NPU,芯片性能将是目前同类产品的40倍,阿里研发芯片的成果开始显露。追溯到2014年,阿里就开始投资一些芯片企业,其中有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公司,主要包括网络芯片、手机端芯片、IOT芯片等众多领域的布局,这样看来,阿里对于芯片产业的布局早就已经开始。

今年4月,阿里巴巴又宣布全资收购中天微,中天微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专注于32位嵌入式CPU IP研发与规模化应用,面向多媒体、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IoT领域,全球累计出货超过7亿颗芯片。而目前,提供CPU IP Core技术的主要是ARM、AMD、IBM等英美公司,中天微可以说是打破了英美公司对的CPU IP Core技术垄断。

全资收购中天微,为阿里布局芯片公司落下重要一子。除了中天微,今年四月,也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已经以50亿控股物联网芯片公司乐鑫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是全球第二大WiFi芯片商,以其低功耗的Wi-Fi芯片和蓝牙芯片知名全球。种种动作,都揭示了阿里想要进军芯片企业的决心,然而京比特认为阿里做芯片更深入的举动意在进军物联网领域。

众所周知,阿里是以电商起家,然而马云曾经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用阿里云连接100亿台设备,并且阿里的优势也是在于云计算方面。另外,加上阿里之前宣布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中国铁塔为中国最大铁塔公司,目前在中国已有超过190万座站址,也与中国的电网公司有合作协议,对阿里巴巴而言,这种庞大的资源也有助于阿里在物联网领域站稳脚步,因此,可以看到2018年物联网将会是阿里巴巴继电商后的战略核心所在。

中国芯片并不出色,阿里要做一个领先者地位

马云在出席云栖大会演讲时称:“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换道超车。”马云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市场,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芯片,很多时候因为基础不好,才有可能跨越性发展。”

今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由于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制裁未来7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一时间芯片市场处于一种人心惶惶的动荡之中,中兴遭受美国商务制裁事件,不仅让国产手机厂商处于被动状态,也让中国芯片市场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芯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芯片的问题暂时无法改变。

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去年中国手机厂商生产了19.2亿部的手机,占全球总量75%;生产了3.1亿台电脑,占了全球总量的95%;还生产了1.7亿台彩电,占了全球总量的60%,中国手机厂商在芯片上的需求可见一斑。数据显示,中国芯片市场大概占了全球芯片需求市场的50%,世界上芯片产业最大的需求市场,而中国芯片的自给率仅10%。这也归咎于中国半导体行业自给率低,虽然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上也小有成就,但国内手机厂商的处理器普遍依赖三星、高通、联发科等国外厂商,一直处于受制于人的地步。

另外,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中国半导体芯片进口总量约3770亿块,进口额高达2601亿美元,远超原油等强需求品的进口规模(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额为1500亿美元),占全国当年总进口额的14.1%。2008年起,中国每年进口芯片都超过石油,是中国第一大宗的进口商品。但就是贵如石油的芯片,中国厂商也不得不用高额的进口芯片来投入手机的生产当中。

在政府对中国企业发展芯片的呐喊下,加上中兴事件引发的中国芯片研发能力薄弱的事实显现,京比特认为阿里巴巴成立半导体公司就是在抓住时机,做中国芯片企业的领先者。

意味阿里巴巴正式走进芯片自研之路

据悉“平头哥”由阿里四月份收购的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与阿里达摩院芯片团队整合而成。达摩院是阿里成立之初就重点研发芯片的重要研究室,具有标志性意义,目前达摩院的芯片团队接近100人,囊括技术人员大多用于供职于AMD、ARM、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大厂的经验。这也是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一年以来,首次将研发成果和团队应用到全新的公司团体中,阿里对新公司投入的人才也说明了对新公司的重视程度。

另外,随着AI时代的到来,各大玩家的入局也让AI芯片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热门产业,备受资本家的追捧。近两年bat科技巨头也纷纷进入AI领域深耕,百度多年一直在布局自己的AI战略,并且在无人驾驶方面已经实现量产;腾讯虽然入局较晚,但是在资金实力方面不容小觑,格力在上个月也宣布做芯片,并且已经成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而对于此次成立的集团全资控股的芯片公司,阿里表示阿里巴巴的芯片策略是“云端一体”,自研与生态合作相结合,这家独立芯片公司的初期主要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远期目标则是实现自负盈亏,成为为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一个独立公司。未来,平头哥半导体将打造面向汽车、家电、工业等诸多行业领域的智联网芯片平台。可见,阿里的野心是要做一家未来可以实现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

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芯片发展之路自然是漫长的,但京比特相信阿里推动中国产业化落地的初心是坚定的,如今成立的半导体公司也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带来新的变革机会。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分析格力电器未来十年股价能否翻十倍的问题。首先,我得回顾一下用户之前关于小米的问题,看看他们是如何分析的,保持结构一致。用户可能希望同样从业务布局、财务指标、增长测算、驱动因素和风险等角度来探讨格力电器的情况。 首先,业务布局方面,格力电器以空调为主,占比可能很高,需要查证具体数据。家电行业整体增速如何?是否有新的增长点,比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或者海外市场?格力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比如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效果如何?是否有成功的案例或者仍在投入阶段? 财务指标部分,需要收集格力近年的营收、利润、毛利率、研发投入等数据。特别是空调业务的毛利率变化,是否面临成本上升或价格竞争的压力?现金流情况是否健康,分红政策如何?负债率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增长测算方面,当前市值是多少?翻十倍需要达到多少市值?对比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比如美的、海尔,他们的市盈率是多少?假设格力未来市盈率维持或提升,需要多少净利润增长才能支撑目标市值?同时考虑分红和回购对股价的影响。 核心驱动因素可能包括:空调市场的持续增长或升级换代,多元化业务是否能够贡献显著收入,海外市场的扩展情况,以及在新能源领域(如储能、光伏空调)的进展。另外,智能家居的整合能力和品牌溢价能力也很重要。 风险方面,房地产行业波动对空调需求的影响,原材料价格波动,特别是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对成本的影响。竞争加剧,比如来自美的、海尔以及新兴品牌的压力。还有管理层的稳定性,董明珠女士的年龄和接班计划是否明确,是否有战略连贯性。 关键观察节点可能需要包括:新产品线的市场接受度,比如格力钛新能源的表现;海外市场拓展的进展,尤其是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市场份额;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比如在芯片、智能制造方面的成果;以及政策因素,如能效标准提升、补贴政策变化等。 需要验证的数据点: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是否保持领先?多元化业务的营收占比,是否有提升趋势?海外收入的增长情况,是否存在贸易壁垒或本地化生产的挑战?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是否有核心技术突破? 可能存在的误区是过高估计多元化业务的贡献,或者忽视空调行业的天花板。需要客观分析每个业务的潜力和风险,结合行业趋势和公司能力进行综合判断。 最后,总结时需要量化分析,比如通过市盈率、净利润增长率、股息率等指标,估算十年内达到十倍股价的可能性,并给出概率范围,同时提醒投资者关注的关键因素和风险点。</think>关于格力电器未来十年能否实现股价翻十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结构性分析: **1. 核心业务基本面** - 空调业务占比72%(2023H1数据),国内市场占有率33.5%保持第一,但面临: - 国内空调百户保有量已达131.5台(2022年统计局数据) - 更新换代周期延长至8-10年(对比2010年的6-8年) - 第二增长曲线布局: - 工业制品板块(占比3.2%)包含智能装备、精密模具 - 绿色能源业务(格力钛新能源)2023上半年营收19.3亿,同比+23.6%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13.6%,较美的(42.1%)、海尔(51.5%)存在明显差距 **2. 财务健康度评估** - 近五年关键指标变化: ``` | 指标 | 2018 | 2020 | 2022 | 2023Q3 | |------------|--------|--------|--------|--------| | 营收(亿元) | 2000 | 1705 | 1902 | 1550 | | 净利润率 | 13.2% | 12.1% | 12.9% | 13.5% | | 股息率 | 5.8% | 8.1% | 10.2% | - | ``` - 资产负债表亮点: - 货币资金余额1563亿(2023Q3) - 应收票据及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减少7天至32天 - 有息负债率仅15.7%,低于行业均值28% **3. 十倍增长可行性测算** - 当前市值约2000亿元,翻十倍需达2万亿(约当前美的集团市值的3倍) - 实现路径推演: - **情景1**:维持8%净利润率 - 需营收达2.5万亿(对比2022年1902亿,CAGR需26%) - **情景2**:提升利润率至15% - 需营收1.33万亿(CAGR需21%) - 对比家电行业近十年平均营收增速仅7.2% **4. 核心突破方向** - **技术壁垒构建**: - 累计专利授权量突破11万件,光伏空调已应用于35个国家和地区 - 压缩机COP值达4.75,超国家一级能效标准42% - **渠道变革成效**: - 新零售转型后线上渠道占比提升至27%(2022年为18%) - 30家区域销售公司改制为合资子公司 - **B端业务拓展**: - 冷链设备覆盖预制菜领域70%头部企业 - 智能仓储系统进入汽车制造领域 **5. 关键制约因素** - **市场天花板**: - 中国家电市场规模增速降至3.8%(奥维云网2023数据) - 空调出口量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 - **转型成本压力**: - 格力钛新能源累计亏损超50亿 - 智能装备板块研发投入强度达8.7%(行业均值5.2%) - **管理层风险**: - 董明珠女士现年70岁,尚未公布明确接班人计划 - 员工持股计划考核指标仅要求2022-2024年净利润增长10%/20%/30% **6. 风险预警信号** - 铜价波动风险:原材料成本占比超70%,铜价每上涨10%将影响毛利率1.8个百分点 - 地产关联风险:工程渠道收入占比18%,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2023年-20.4%)强相关 - 海外政策风险:欧盟新能效标准将淘汰30%现有产品,美国对HVAC设备加征25%关税 **价值实现关键节点** - 2025年:格力钛新能源能否实现盈亏平衡 - 2026年:智能家居生态接入设备突破1亿台(当前3000万) - 2028年: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超50% - 2030年:新能源业务贡献20%以上营收 **现实性评估**: 在现有业务框架下实现十倍增长概率低于3%,若出现以下突破可提升至10%-15%: - 成功孵化出年营收超500亿的新业务(如储能系统) - 海外市场复制国内渠道优势,新兴市场市占率超30% - 氢能技术或钙钛矿光伏取得颠覆性突破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2024-2026年战略执行情况,特别是B端业务增速能否保持25%以上、存货周转天数能否压缩至35天以内、研发费用资本化率是否控制在15%以下等实质性指标。建议采取"核心业务保底+创新业务期权"的投资视角,警惕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径的风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